李红涛(1980- ),黑龙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院研究院。研究领域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等。出版译著两部,在The China Quarterl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Ai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
黄顺铭(1973- ),重庆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媒介与记忆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员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媒介与集体记忆、荣誉社会学、新闻社学会等。出版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
发表于2024-12-22
记忆的纹理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评分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评分最近在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大方向上是要做集体记忆研究,前期准备文献阅读工作的时候记起来年初读2017传播学研究综述时刚好标记了一本相关研究,貌似给学校图书馆推荐了但没有回音。寄过来的时候冰冰凉凉的只觉得装帧真好,整本书读下来一天就够了,写得相当有趣,两位老师真...
评分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评分最近在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大方向上是要做集体记忆研究,前期准备文献阅读工作的时候记起来年初读2017传播学研究综述时刚好标记了一本相关研究,貌似给学校图书馆推荐了但没有回音。寄过来的时候冰冰凉凉的只觉得装帧真好,整本书读下来一天就够了,写得相当有趣,两位老师真...
图书标签: 社会学 传播学 历史 文化研究 集体记忆 南京大屠杀 记忆研究 记忆
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记忆之所的记忆实践。
其实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结项原来是这样的写的。又是这样出版的。传播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诞生在现代大学制度之后对吧。 以为能找到zjh的豆瓣,可惜并没有。
评分有理论先行的问题,场所研究一节最甚。其他章节资料详实,有启发。
评分从学科的角度尚可一看,但是就研究的鲜活程度不足。对纪念馆记忆场所的研究就特别局促,可读性很低
评分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研究的优秀学术论著,综合运用了包括非结构性访谈、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在内的多种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详细分析和探讨南京大屠杀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转化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这一过程中,政治权力、媒体、民间话语等各自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关于这一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分析和生产机制分析都做得深入、严谨而精彩。近几年来,国外关于记忆研究的经典论著陆续被引入中国,但类似本书这样关于记忆研究的优秀原创性学术论著,仍然是不多见的,正基于此,本书才更加具有开创性意义。
评分传播学角度考察集体记忆的最高水准
记忆的纹理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