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格林是20世纪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德裔奥德利人,为躲避希特勒的迫害,1938年和妻子移民美国,并于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
沃格林的基本问题意识是:已经呈现出种种凶相的现代性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为此探究一生,写下了四千多页的手稿,涉及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史学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等许多领域,将复杂的哲学反思与具洞察力的历史探询融为一体,曾被誉为哲学和史学思想界的巨子。
发表于2024-11-25
自传体反思录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要谈20世纪后50年美国政治哲学,有三个人不能不谈:汉娜·阿伦特、列奥·施特劳斯、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 三个人在美国政治学界都很另类,而沃格林在三人中又属另类。他们都出生于德国,都是政治流亡者。三人中,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嗅觉最见敏锐,1932年,纳粹...
评分“穿越腐败语言的迷津”一语出自心岳师译沃格林《自传性反思》 “在致力于穿越腐败语言的迷津,以寻找某种方式通往实在及其表达的恰切语言时,出现了某些不总让当代知识分子喜欢的规则。我的研究中,在方法上首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规则,乃是回到孕生象征的经验。” 我猜,当...
评分针对王炜就这个译本所写的《对比徐志跃译本》的评论,大菠萝老师作为译者,有必要回应一下。 首先,由于不可描述的原因,这个译本删掉了沃格林对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及共产主义的许多评论,这是特令人沮丧和遗憾的,期待在更宽松的出版环境中推出完整的译本。 ...
评分沃格林《自传性反思》(徐志跃译,华夏出版社,2009)第98页第二行的“迷津”,原文是maze,应该译作“迷宫”吧。 徐氏也真是的,连摆在面前的究竟是“迷宫”还是“迷津”都傻傻地分不清,就要带领人们穿越,以至于其追随者们真正穿越的,大概是徐氏的低级错误的语言所形成的充...
评分秩序与历史最佳文学范本想必是《神曲》。在这重意义上,神曲才能被理解为“史”诗。两者间的巨大张力指向“审判”观念。 新生在释放掉不知所谓的热情之后,在升入大二之际应当读《什么是自由教育?》,在大四结业心志明确时再读《为什么做哲学?为了再现实在!》(收于《自传性...
图书标签: 沃格林 政治哲学 传记 回忆录 经典与解释 美国 埃里克·沃格林 Voegelin
沃格林的思想艰深难懂,听说“经典与解释”的主编刘小枫教授专门带领学生连续读了两个学期的沃格林。这本书是沃格林本人的口述,是沃格林解释沃格林。想要了解这位大师的整体视野吗?想要进入其思想堂奥吗?那么,本书正是为你预备的。
《自传体反思录》是根据沃格林1973年访谈录音整理成文的一部 自传。在书中,沃格林详细讲述他一生经历:早年求学及任教于维也纳大学,1938年为逃避纳粹迫害而流亡,后来在美国及德国执教并从事研究。这是一位思想巨子的心路历程:他在漂泊不定、纷纭扰攘的学院生活中,不断拓展学术视野,从西方古典及中世纪文明中汲取源头活水,逐渐摆脱了流行的学术思想风尚,进入哲学化的生存境域。他身处制度坍塌、智识败坏和人格堕落的乱局,却不懈地探索淑身济世之道,迈向日益精进的见地。
本书所提供的历史和生平背景,不仅揭示出沃格林从事学术研究的动机,对于沃格林著作中的绝大多数核心观念,亦辨章其渊源,勾勒其发展,是理解沃格林思想的一部提纲挈领、简明易读的入门书。
我们实在幸运,20世纪哲学和历史思想界的巨子在离世前留下了他的自传式反思。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光彩、更引人入胜的回忆录。
——Robert Nisbet,美国已故社会学家
对于任何研究沃格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非常宝贵的指引。阅读这本书,无异于聆听沃格林本人向我们解说他的巨著《秩序与历史》是受哪些思想影响而成形的。
——Walker Percy,美国已故作家、哲学家、符号学家
[《自传体反思录》]留给读者的印象是充满魅力和易于理解。在抨击左派思想家的反智主义和反美主义时,沃格林有点像布鲁姆(Allan Bloom)。然而有一个巨大的差异。《论美国心灵之封闭》(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的作者会被人们记住,主要是因为他的抨击之猛烈和才华之横溢,沃格林会被人们记住,则是因为他……恢复了“古典哲人的伟大发现”——亦即“人不是‘必死者’,而是一种致力于奔向不朽的存在”。……凝望他的全部作品,你看到的不是一座巨大的斑驳陆离的凯旋门,而是一道彩虹。
——Thomas D’Evelyn,《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89年11月6日
这部书篇幅短小,却传递出一个具有伟大的模范力量的巨人的印象。我发现要表达这个意思的方式,就是说沃格林是一位摩西,要出示他的法版。在一种漂泊无定、被众多喧嚣的压力集团左拉右拽的学院生活中,对于为什么我们应该信受四种律令,唯沃格林有清晰的领会。
——Paul G. Kuntz, Intercollegiate Review,1990年秋第1期,页50
第二次读,之前用的徐志跃先生译本,感觉没必要重译。移除通向实在之真理的各种障碍,敞开与人类历史性生存洪流的体验性接触,这是沃格林著作的支配性主题,也是本书所力图呈现的作者人生经历。沃格林的作品,不论本书或是《秩序与历史》,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很相似,都是回忆性质的。
评分在图书馆的顶楼,带着一本书,舒服惬意地沉醉其中,在我看来这是最好的读书状态。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它深邃的思想,能感受到译者的用心
评分这么看,对我来说还是“政治观念史稿”更加重要。topoi和concept的区分肯定是有益的,而且沃格林从根本上讲也不敌视语言本身(118-119),但他最终还是恢复了一种德里达所反对的形而上学。沃格林完全明白语词内涵的变动不可避免,但那种对起源的信仰太过强烈了,对于世俗的语境主义和功能主义来说,影响和后果本身就是“实在”,而沃格林在这里是不可能妥协的。被某些人不明所以地称赞的“语言干净”,其实出现最多的字眼反倒是“暴民、庸人”,哲学家的傲慢越多,对政治的理解或许也就偏差得越多。
评分作为了解沃格林思想发展轨迹的一本书,很有用。虽然失之简略和无序,零星还是有些思想的火花。沃格林在我看来是二十世纪和荣格并列的伟大的灵知主义新代表,虽然他本人极端反对灵知主义,可却万万没想到反对的反面的他竟然成了新的灵知主义者。
评分沃格林这个访谈录最有意思的在于两点:1、一战后~1933年以前,维也纳这么个地方,为什么会聚集起一群后来都在各个学科间开派立宗的人物?如今为什么再也无法形成这种稀奇古怪的知识分子的聚合?也正因为知识人的无法聚合,使得知识创造陷入了低谷。2、沃格林不断地在处理意识形态的问题。观念如何变成符号,符号又如何被抽象成概念,而事实上这些概念是没有实在对应存在的东西。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化机理。然后你就能借此理解刘小枫为什么这几年大力引进沃格林了,目的就在这里:对抗意识形态话语,主要就是自由主义。
自传体反思录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