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正清(John K. Fairbank, 1907—1991),著名曆史學傢,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
鄧嗣禹(1905—1988),湖南常寜人,著名曆史學傢、漢學傢。
譯者陳少卿,河南開封人,北京大學曆史學係博士生,主攻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
費正清主編並撰寫導論
中國近代思想領域的文獻匯編與評論的完美結閤
◎ 編輯推薦
費正清提齣的“衝擊-迴應”理論,影響瞭20世紀後半葉的海內外關於近代中國的研究。本書將中國近代重要的曆史文獻組織在“衝擊-迴應”的理論框架下,將原本零散的史料整閤起來,探討瞭在西方挑戰的刺激 下,中國長久穩定的意識形態和知識階層做齣瞭怎樣的迴應。
現代讀史更多的是接受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如果可以直接接觸第一手的原始史料,每個人又會看到怎樣不同的曆史麵嚮呢?這本史料與評論的匯編是我們的嘗試。
◎ 內容簡介
本書在“衝擊-迴應”模式的框架下,試圖分析中國近代曆史上一條重要的綫索:麵對西方的強勢擴張,中國精英階層如何理解這個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續本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體製。本書通過選取近代曆史文獻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經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現瞭近代中國幾代先鋒人物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
◎ 名人推薦
如何認識西方是近代中國的思想主題。一部中國近代思想史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就是中國對西方的認識由錶及裏、從淺到深的曆史發展過程。本書為我們理解這一曆史過程提供瞭基本文獻和入門初階。
——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 媒體推薦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非常重要的作品。我們甚至無法以三言兩語概括本書所呈現史料的珍貴性。作者在介紹本書的寫作背景時對這部作品做瞭精彩勾勒,他們對近代中國思想傢的評論極具啓發性。
——《美國曆史評論》
對於那些喜愛思想史的人來說、本書是對將近一個世紀的中國思想領域的文獻的匯編及評論的完美結閤。作者將學界的研究成果精煉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模式。
——《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院年鑒》
發表於2025-04-26
衝擊與迴應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我怎麼一按讀過,我當時寫的感想都沒瞭啊?幸虧自己保存瞭,抄在這吧: 我的印象裏,感覺對中國學術界研究中國近代史大多都集中在共和國建立後,包括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導緻很多人(包括我)對晚清史的瞭解直隻停留在中學教科書上,而且這裏麵有相當大的誤導。這本書是提供瞭...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6/25/%e5%86%b2%e5%87%bb%e4%b8%8e%e5%9b%9e%e5%ba%94/ 衝擊與迴應:從曆史文獻看近代中國 費正清、鄧嗣禹 / 陳少卿 / 後浪丨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 2019-6 子扉我 2019年夏 季風異次元空間二世 原載迴響工作室微信2019年6月25日
評分很難想象這竟是費正清在二十多歲時便寫就的書。那時應是他最初把中國當做自己研究對象的時候。上世紀二十年代,他還沒有像後來那樣深入到中國的社會中去,年輕的他僅能接觸一些文獻,並且還是不全麵的、相對狹隘的文獻,那時候的西方已經開始瞭對中國的衊視與不屑。這本書就是...
評分研究中國近代史,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那就是漢學傢,尤其是美國漢學傢,在這些漢學傢中最有名可能要算我們中國人熟悉的費正清瞭,他提齣瞭關於中國近代史著名的“衝擊-迴應”說,對中美兩國的近代史研究都影響深遠。 費正清關於“衝擊-迴應”說的開山之作便是最近剛剛引進中...
評分本書是費正清1956年為西方學者編寫的中國近代思想文獻資料,其中傳達瞭他的“衝擊與迴應”解釋。 在中學的最後一年讀此書,纔發覺“衝擊與迴應”解釋已經貫穿瞭中學中國近代史的教學,成為僅次於唯物史觀、革命史觀的曆史解釋。書中所摘錄的作品,大概也有1/3在曆史材料題中見...
圖書標籤: 費正清 海外中國研究 中國近代史 曆史 近代史 中國史 曆史學 社會學
簡單的史料堆砌,甚為無味
評分非常好用的指導手冊,無論是對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入門者,還是對想要進一步深入相關曆史的普通讀者,我覺得都是很有幫助的。 就其內容來說,選取的史料原文都是很有代錶性的,並且編者做的刪節與提要,也節省瞭讀者不少時間。另外還可以從這些文章,窺探一下中國近代議論文的發展曆程。作者寫的點撥、總結與分析,其態度基本上是謙和嚴謹的,雖言語中不乏諷刺之辭,但說實話,要是和上世紀某些我們自己的馬剋思主義曆史學者們的論調比,他們做得已經很不錯瞭。 就本書所展示的理論框架與思想來說,外行人其實也沒多少批判的能力。不過,不管是接受還是批判,本書作為此範式的代錶作,應該是必讀的。畢竟,瞭解是前提。
評分中國學習西方技術以應對自身緊迫問題的需求沒有過時,1839-1923年間最具代錶性的文獻選集很重要,中國迴應西方意味著對刺激或挑戰的迴應,解讀這種迴應是睏難的,必須放在中國的總體曆史中考察;本書初版於1954年,通過選取近代曆史文獻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經典篇章,全景式展現中國幾代先鋒人物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國一直在嬗替隻是快慢並不停滯,東方特質與歐洲社會截然不同,中央集權單一製度由官僚管理,官僚來自上層社會,地主-士人-文官,而不是武人和商人;耆英馭夷的手段(1844):夷情變幻多端,不得不移步換影,要馭之有術,真假模辯,夷人相信公函,喜歡聚在一起大餐,婦女地位高,禮尚往來不能免,他們沒有文化亂封王不能一一計較雲雲;硃批:隻可如此處之,朕已俱悉;後來這些奏章被洋人攤在他眼前;賊可滅夷不可滅;
評分用“衝擊-迴應”模式考察瞭近代中國應對前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思想流變。從器物、到製度、到文化思想,使用瞭很多當時代錶性精英人物的文字來記述那段曆史。至少反映瞭當時知識分子、官員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思考與救亡圖存的努力。近百年時間,多少思想傢被拍在沙灘上,多少後生前僕後繼,又有多少普通人被時代裹挾碾壓。一個難忘的、痛苦、巨變的時代。如何應對西方強勢擴張、理解陌生文明,又如何在變革中存續自己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是直至今天的我們都需要思考探索的問題。
評分本書齣版於1953年,精讀後心情復雜。第一,衝擊迴應模式仍是解釋近代中國最有說服力的理論,傳統社會與西方影響的互動共同塑造瞭近代和今日中國;第二,六十多年前歐美對我們如何對付他們的各種路數和奮鬥之路已很清楚,今天我們不少學者卻還思想僵化,如在夢中。本書主旨是麵對西方強勢擴張,精英階層如何理解這個文明和空前大變局,又如何為存續本國而奮鬥,馮桂芬說“馭夷為今天下第一要務”。本書以1839到1923幾代先鋒人物為案例,以奏摺、日記、文章、信件為核心史料再現真實想法,其中曾紀澤與慈禧、康有為與光緒、伊藤博文與光緒的聊天記錄引人入勝。通過本書,我看到三點,中國的奮鬥道路從晚清改革到中共成立有個脈絡和邏輯,晚清士大夫改革時常以康熙用西學和日本維新作為縱橫榜樣,一戰後中國思想界和政治界開始發生根本分裂。
衝擊與迴應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