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飞宇,1978年生于山东青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士、硕士,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与政治思想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社会理论史、经典精神分析—社会理论、现象学—诠释学传统中的社会理论等。译著有素德•文卡斯特《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约翰•奥尼尔《灵魂的家庭经济学》等,合译作品有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原理》等。
发表于2025-04-10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社会学 方法论 现象学 孙飞宇 哲学 研究方法 2018 社会科学
该研究力图以现象学的视角,重新反思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由此达致这样一个核心理念:方法论问题以及作为方法论问题之核心的主体间性问题,本身就是现代性之表达——社会科学的问题,乃是现代人的问题。这就使社会科学成为真正能够贴近现代人并解答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诸多问题的科学。本书立意宏大,志向高远,填补了国内学界在西方当代社会思想史研究方面的一处空白,亦在理论上深化了国内的现象学社会学研究。
——杨善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着力疏解现象学及社会学展开的学术传统与核心概念,并探求现代人内在最隐秘、最焦虑的生命处境,一反迄今现象学界较为形式化的研究方法,转入对于具体生命的关照。在这个意义上,对西方思想的研究深深打下了现代中国人自我认识的烙印,这是一种难得的学术追求。作者功力深厚,熟稔文本,却也能从思想本身的脉络中跳脱出来,呈现出生活经验的底色。有气韵,有深度,有活力。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非常精彩,现象学、精神分析、社会学各路文本游刃有余。不过,总觉得开篇所提的“邻人”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悬置对日常生活的悬置,行动者投入世界,主体间性理解他人,但却是在海德格尔的Dasein意义上。个体被抛、流亡、忏悔,在日常生活的复杂经验中暧昧纠缠,邻人呢?
评分对刚刚接触现象学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现象学社会学导论,对种种流派与传承信手拈来,不但述明了现象学社会学讨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所在,而且勾勒了已有研究的复杂关系。但此书的初衷绝不只是一本导论,只是要理解孙老师在说的根本问题,恐怕不对现象学社会学有相当的理解和反思,是不大能看得懂的...
评分很奇怪的一本书,很难说读懂了多少,毕竟社会学只是略知一二、现象学则完全不通。写法上杂糅了问题分析和思想史梳理,有的文字似乎是在总结提炼思想史家对重要思想家的评价,然而在运笔之间似乎又有臧否人物的意思,却始终暧昧不明确(比如,对胡塞尔-海德格尔争论以及之后舒茨的发展从头至尾都有点和稀泥)。试图利用韦伯-舒茨的理解式社会学方法拯救脱离”生活世界“的当代美式社会学,却极少提及具体细致的对生活世界的刻画,只是在抽象的层面上论述“面对事实本身”,让人怀疑如果现象学是社会学的题中之义,那么为什么两者不能直接融贯而一;换句话说,社会学本身的合法性又何在呢?考证的精微(特别是第一章)越看越像对舒茨等人文本的注释,而所谓的“中国人自我认识的烙印”则只能算停留在口号阶段,如是观止,问题意识大于内容,遗憾。
评分最近正在撰写一篇忏悔议题的论文。《忏悔者与生活世界:现代忏悔的发生学》上下两文先前已发表于《社会》,我当时就打印出来细读啦。另:作为一门理论课的赠言,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将学习、阅读和思考放在社会背景、历史情境、人生进退之间的态度、抉择和决断;进而,以此来反思自我当下的存在、界限;如此,才能够领会去自然化,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处境,发现“无意识偏见”的粗暴,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法西斯主义”,即发现他者。如此,才得以在后现代、现代、与前现代交织存在的当下中国自足自立,不因相对主义而盲目偏狭,同时又保持着对于他者的宽容和理解。孙老师国外社会学最后一课的场景,我此生不会忘记~
评分以“邻人”作为起点,从对生活世界的发生学研究到舒茨与精神分析、社会学历史传统的讨论,直至最后对于社会科学基本结构的反思。关于现代性和现代人生命处境的讨论夹杂其中。对于“邻人”的讨论并不是那么完整。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