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学习学。 学习的目的 学以润身。学习不是为了知晓一些说法,而是为了形成行动反射,即学习是为了应用。 学习方法论 首先是立志。 然后专注于自己的志向,把学问往深里做。与志向无关的就要放弃,比如王阳明放弃了诗词之学。 最后,要在事上琢磨...
评分去年听说有这本书的计划后就一直比较期待,花了半天时间看完了。 如果你是从作者的讲透论语、孙子兵法、孟子过来的话,且有一定的积累的话还好(一是因为作者里面回顾了不少之前的内容,二是因为网名心学的缘故)。 可能之前看过一本《传习录》,这次看并没有太大的收获,毕竟...
评分华杉老师讲的挺透,至少封面上他说他讲透了,可惜我并没怎么看透,不过按照阳明的说法,这都不重要。 提出问题的关键,是要去解决问题,那些没有解决办法的抛出问题,就是瞎捣乱。知道的原则,相信的道理,要在行动中去实现,否则等于,不知道。 圣人删述六经,是要正人心,存...
评分1.中国的认知心理学读物,中国古人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心与情绪管理的艺术与技巧,做学问的道理,让你的思维更精进。 1.1致良知,对自己良心的认知,用心去认知,用自己的良心去认知,用心去感知世界、用心去认识自己,是一种极致的理性思维、心流状态。 2.学习思考的方法,怎么...
评分我大概看完这本《传习录》,能大概理解百分之二三十,而且古文部分有些还没有看,因为时间不够,以后还是要抽时间重读,里面最印象深刻的是读经典书籍,隔一段时间需要再重新读一次,因为随着人的阅历经历不一样,所得到的东西都会有所不同。而且存天理灭人欲这件事有了切身的体悟,吃饭是天理,吃零食是人欲。其实更重要的是人是以自己为中心还是以别人为中心的问题。例如约会时候迟到了,约会见面,心情愉悦才是目的,迟到它不是目的,不能因为迟到发飙而影响了这次约会见面的目的。可是不是说不能发,只是说不能迁怒,可以心平气和表达自己的不满,所以凡事要想想目的。它跟西方的心理学其实在这点上是一致的。所以更加崇拜古人的智慧。《传习录》需要反复再看的一本书。
评分守仁公真是圣人啊,这本解读真是好,合诸家之言,解开了之前的许多疑惑。
评分1.不论内容理念是否合拍,第一次认真、系统地地学习中国儒家经典,华杉功莫大焉。 2.无志向是最大的问题 3.知易行难。
评分戒骄戒躁,阅读博文,约束好自己
评分看过王阳明的几本书,对人圣人之学都是懵懵懂懂。不过里面很多道理确实是返璞归真: 傲慢和懒惰会毁了人的一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