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徐泓,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文学硕士及博士。现任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及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厦门大学终身讲座教授,明代研究会(台湾) 常务监事。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艺术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兼人文学部创设学部部长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署理院长,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及系主任、教务长及代理校长及明代研究会理事长。教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已发表明清盐政与盐业、明清社会风气、明代婚姻与家庭、明初国内大移民、明代城市、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及明清史学相关学术论著八十馀种、学术评论三十馀篇。
发表于2024-11-25
明清社会史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This book studies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of 1368-1911, that is, from the beginning of Ming to the end of Qing. It relies upon 48 jinshi lists with 12226 cases and 20 juren lists with 23480 case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why the family status registr...
评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1/20/%e6%98%8e%e6%b8%85%e7%a4%be%e4%bc%9a%e5%8f%b2%e8%ae%ba/] 明清社会史论 何炳棣 / 徐泓 译注 / 中华书局 / 2019-9 子扉我 2019年秋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11月19日,发表时有改动
评分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 xviii, 385. Social mobility rates in Ming and Ch’ing were, persuasively argued and demonstrated by Ho, substantial....
评分评《明清社会史论》 何炳棣的《明清社会史论》旨在研究科举对于明清社会流动的意义,即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弋取功名,使家族的社会地位获得提升。整个明清社会并不存在阻止个人或家族改变其社会地位的制度性障碍,科举制为出身寒素的士子提供了施展...
图书标签: 明清史 何炳棣 社会史 历史 中国史 古代史 社会流动研究 中国
《明清社会史论》,550千字,是何炳棣著作集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何炳棣先生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先生运用明清两代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进士及举贡四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何炳棣先生善用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与困惑,深入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本书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之研究影响深远,在历史学界的地位迄今屹立不倒。 本书资料详实,论证严密,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译者徐泓先生,历任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吴大学等教授,亦是治明史专家,翻译专业准确而顺达。尤其难得的是,徐泓先生翻译的同时添加了长达万言的译者注,详列并评介过去几十年间涉及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的各种文字的专著与论文,对于广大读者理解原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价值。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1/20/%e6%98%8e%e6%b8%85%e7%a4%be%e4%bc%9a%e5%8f%b2%e8%ae%ba/
评分前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研究,问题犀利、方法扎实、文笔自信,是将社科方法引入历史学研究的大作品
评分196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英文初版,2011年徐泓先生译出繁体版,2019年中华书局出版简体本。何炳隶先生提问的起点是“将竞争性的科举考试制度化,把它作为社会官僚流动的主要途径,公私学校的大量存在,这在产业革命与国家义务教育制度建立前的世界各主要社会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历史学方法深度融合,读起来非常舒服。尽管50年代何先生在写作本书时看到的史料相对有限,也不存在数字化后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可能,但他对明清社会流动率的考察在当下依旧保持着很强的学术生命力。对我启发比较大的两点:1、第四章《向下流动》第六节《家庭制度》中,“导致家庭财产耗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不实行长子继承制度。”2、19世纪与20世纪中国社会不安与革命特征,如果推论它与平民普遍挫折感相关,似乎是中肯的。
评分以社会流动的关键性指标—科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条理清晰,结论有据,确实可称之为力作。翻译水准也堪赞誉,亦见深厚功底。
评分看到何炳棣提出缺乏实质意义长子继承制的近古时代是家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英国将家产全由长子继承相比,近古以来宗子的地位实际上是不断过渡为象征性而非实质性的地位。我想这背后是长期的政治操作与社会平衡的结果。换而言之,这是宏观意义上帝国权力稳定与微观意义上家族难以长兴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而言,这就是经学与制度的剥离化,也是从上古以来长期影响具体典章制度的经学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不断工具化的过程。何炳棣实为明清史学科走向成熟化现代化所不能无的人物。另附录中将梁方仲与胡适两家作为社会流动性的案例颇是有趣。
明清社会史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