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靜物係列。業餘寫作,齣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草草集》《談話的泥沼》《無知的遊曆》《陌生的經驗》及新書《張岪與木心》。
“我忽然明白:要和這難弄的傢夥不分離,隻剩一條路,就是,持續寫他……我不想限製篇幅,不願遺漏種種細節。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結,給我上最後一課。”——陳丹青
張岪,是木心為陳丹青起的筆名。
1982年,陳丹青、木心,先後赴美,在紐約地鐵相遇,此後亦師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陳丹青開始書寫木心,八年過去,乃有此集。書中以極盡寫實的筆墨,慎重懇切的文字,送彆木心,也為讀者帶迴瞭木心。
罕有一個人的死亡,被如此細緻地描摹;也罕有這樣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視死亡。本書從終點齣發,追憶木心一生文學與藝術的旅程。隨著木心身後《文學迴憶錄》《木心談木心》的齣版,以及木心故居紀念館、美術館的先後落成,作者迴顧木心在紐約開講“世界文學史”的漫漫曆程,追憶海外孤露的生活點滴、文學靈感綻放的時刻、齣訪英倫的旅程,更以畫傢的體貼與見識,縷析木心繪畫的淵源與追求。再沒有一個人,能這樣親切而體貼地為我們道說木心的世界。
發表於2024-11-02
張岪與木心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講述瞭他與木心的相遇相識、相惜。 張岪,是木心給陳丹青取的另一個名字,取自陳丹青母親的姓。岪乃崎嶇不平之意。 死亡本身不可怕,直述死亡是需要強大的內心作支撐的。一很特彆的讀書感受:陳丹青從開篇,平鋪直敘木心臨終前的種種細節,沒有任何的煽情與鋪墊,他的語言、文...
評分 評分張岪,是木心為陳丹青起的筆名。 1982年,陳丹青、木心,先後赴美,在紐約地鐵相遇,此後亦師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陳丹青開始書寫木心,八年過去,乃有此集——《張岪與木心》。 罕有一個人的死亡,被如此細緻地描摹;也罕有這樣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視死亡。《張...
評分 評分文|陳丹青 木心好玩。與他初識那年,他曾說:“你名字蠻好,可惜都是橫竪筆畫,簽名不容易好看。”我一想,倒真是的。後來書信往還,他稱我“丹卿”,音同,增瞭筆畫,還送瞭綽號“佛耳”,有時用作信的抬頭。 改名字的雅興、學問,是否失傳,我不敢說,但木心精擅此道。我親見...
圖書標籤: 木心 陳丹青 迴憶錄 中國文學 文學 理想國 雜文 現當代文學
除《烏鎮的孩子》俱已讀過,《守護與送彆》先前讀留下的印象太深,再讀更是悲慟,蘇俄小說毫無虛掩的寫法,至情可鑒。木心在陳丹青的筆下真是一個愈想愈好玩的人、鮮復有誰還肯把自己安放在一個徹徹底底局外的寂寞位置。傑剋遜高地、靜止永恒的晚晴小築,事後不堪留戀。心願已瞭又壯誌未酬,木心警惕著想要不凡的人總要犧牲。忘年之交最益一人。
評分僅讀兩篇,淚淌成溪,這是半途而廢的閱讀經曆中的異數——不因荒謬混亂,而因悲傷難已。事先聲明,我對木心沒有先入為主的任何情結,《文學迴憶錄》飄揚圖書榜首的輝煌歲月中,因怯厚重浩繁,我未曾拜讀。陳丹青老師的綿密敏銳,霎時將我罩於哀慟,久不能釋懷,這與逝者身份與成就無關,覆壓而下的是人類永遠不能逃避的亙古憂傷。老人神思逸散,庸俗到滑稽的儀式掩過生命的痕跡,將其定格為一具清零的肉體,降級為一個鬍亂拼湊的物件,和死亡本身相比,程序化的哀悼場景更殘酷。陳丹青先生身處其中,疏離在其外,一雙藝術的冷眼,旁觀著這場拙劣的謝幕,逼問著習以為常與司空見慣,這是智者的凝視。當代作傢群體中疲軟萎靡的文字終於做瞭迴匕首,鋒芒刺骨。如果要為漢語尋個希望的寄托,我隻願提名兩位候選人,一為野夫,二為陳丹青。
評分早課:陳丹青《張岪與木心》,追思是可以的,流水式抒情和追悼部分的細節有點過瞭(更像內部翻閱,尤其配圖),再大的傷痛,在不停書寫的細節裏隻會流淌掉,什麼都不能過度消費,無論木心的纔華和木心逝世的傷痛,不能為一個人去搬一個時代過來,時代會過去,厲害的人自然會留下來。木心應該沒有那麼多話說,否則應該早就在場,那就是陳丹青說多瞭。木心給陳丹青改的名好啊,岪,康熙字典,1、山麯岪;2、山脅道。
評分陳丹青寫木心,謙恭真誠,比木心本人的(耽溺在自戀中的)文字還好看、耐看。
評分他其實是把他當做一個偉人(當然也是一個親人)來感受瞭
張岪與木心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