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终极问题

人类的终极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越:1968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分子免疫学研究。1992年初留学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动物学系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工程中心担任研究助理,1998年至2004年在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生物制药研究。在《分子神经科学》以及《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期刊上各发表过一篇关于神经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第一作者论文。2005年8月加盟《三联生活周刊》,担任特约撰稿人至今。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袁越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10
价格:5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6629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科普 
  • 哲学 
  • 人类史 
  • 人类 
  • 生物 
  • 文化 
  • 土摩托 
  • 袁越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人类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会变老?创造力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三个问题是人类的终极问题,因为只有了解了人类的过去,才能看清我们的未来;只有了解了死亡的本质,才能弄清生命的意义;只有了解了创造力的来源,才能明白人类为何变成今天的样子。本书作者借助专业的科学背景、大量的阅读梳理、实地的采访调查,把目前已知的这三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和推理过程呈现出来,并借此传达这样的理念:今天世界上的所有人几万年前都是一家人,我们是同一群非洲居民的后代,共享同一个地球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利益也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进化绝不只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互助才是进化的主旋律。而创造力,正是从这种万物相连的信息共享机制中诞生的。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基本上是一口气看完的,前两部分有让文科生大开眼界的感觉,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线粒体内生论甚至进化的随机性都精巧的让人起鸡皮疙瘩。一边看一边不自觉的胡思乱想,如果我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完成最娴熟的外科医生也做不到的精妙操作,那么由无数个能干的微小部分组成的“我”究...

评分

基本上是一口气看完的,前两部分有让文科生大开眼界的感觉,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线粒体内生论甚至进化的随机性都精巧的让人起鸡皮疙瘩。一边看一边不自觉的胡思乱想,如果我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完成最娴熟的外科医生也做不到的精妙操作,那么由无数个能干的微小部分组成的“我”究...

评分

基本上是一口气看完的,前两部分有让文科生大开眼界的感觉,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线粒体内生论甚至进化的随机性都精巧的让人起鸡皮疙瘩。一边看一边不自觉的胡思乱想,如果我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完成最娴熟的外科医生也做不到的精妙操作,那么由无数个能干的微小部分组成的“我”究...

评分

基本上是一口气看完的,前两部分有让文科生大开眼界的感觉,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线粒体内生论甚至进化的随机性都精巧的让人起鸡皮疙瘩。一边看一边不自觉的胡思乱想,如果我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完成最娴熟的外科医生也做不到的精妙操作,那么由无数个能干的微小部分组成的“我”究...

评分

本书是作者袁越在《三联生活周刊》写的三个专题(对应书中的三章)的多篇文章的合集。三个专题分别是: 1:中国人从哪里来? 2:人类到底能活多久(结论之一是饥饿疗法是目前唯一确信能够延缓衰老的办法)?; 3:人类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 刊登三个专题的刊号分别是2017年第...  

用户评价

评分

最高评价只能说是纪实写作用于科学报道,要强说是科普,别扭,主要是知识告知(what,还是缺乏ref的知识),不是观念普及(why & how)。又,题目太大,其实内容甚浅。再又,创造力部分,极差,科学工作和装腔作势的艺术(行为艺术)毫无关系,后者和创造力无关,更多是一种政治宣言,创造力和科学关系方面的专著太多,无力吐槽。三联的书总给我上述感觉,特别奇怪,文青搞科学,七窍已通六窍。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认真读这类的科普书籍~作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辅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描述,作为文科生的我,也能读出个所以然,也因这部作品,让我对科普书籍有了高一层的好感度。

评分

人类从哪里来?能活多久?创造力从哪儿来?

评分

纳垢冠军的书,从封皮到内容充满英味,是读呢还是不读

评分

个人很喜欢土老师来看他的这本书,整本书的讲述方法和逻辑确实是土老师这种泛学者,记者的逻辑方式,但恰巧是这样的文章才能够让我这类没有生物物理知识的人可以在科学的角度下去理解人类的生与死,而不是我之前停留在哲学层面的思考。这个时代有很多的学术研究者以及高深的论文,但每个人也有其专注的领域,要想激活更多的神经连接更具创造力,就要多读与自己圈子无关的信息,哈哈哈哈。不过唯一不足的还是最后一章的创造力和前面的长篇大论突然转换了画风,看到那有点像换了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