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利蘭(John Leland)是《紐約時報》的記者,善於報道和紀錄社會變遷對普羅大眾的影響,例如美國金融危機風潮下的房産法拍、身份盜用、人口老齡化問題等。他曾以《男同性戀相守逾58年》的紀實報道獲得2013年紐約重要媒體奬項。作者曾著有《嬉皮的曆史》(Hip: The History) 和 《為什麼凱魯亞剋有意義:在路上學到的事》(Why Kerouac Matters: The Lessons of On the Road)。 在加入《紐約時報》前,他曾任《新聞周刊》(Newsweek)的高級編輯、《細節》(Details)的首席編輯、《新聞日》(Newsday)的記者、Spin雜誌的記者和編輯。
“在那一年,我問他們每個人,是否想過死亡,想到這個是否會感到害怕。幾乎所有人都對第二個問題做齣瞭否定的迴答。活得太久讓他們害怕;而死亡可以解決活得太久的問題。他們晚年的智慧之一是承認死亡和變老是生活的一部分。隻有年輕人認為自己不會死,或者變老是發生在彆人身上的事。”
——約翰·利蘭
如果活得足夠長,每個人都會有成為老人的一天。21世紀已經進入長壽時代,我們也隨之步入老齡化社會,那麼變老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要為長壽付齣什麼樣的代價?
資深《紐約時報》記者約翰·利蘭剛剛結束婚姻,父親早已去世,現在他要獨自照顧年邁的母親。他逐漸發現一些獨屬於老人以及與老人相處的問題,於是他帶著一係列疑問追蹤並貼身采訪六位高齡紐約老人,時間持續整整一年。
在采訪的那一年,他57歲,而他的受訪者都超過 85 歲,這也是美國增長最迅速的年齡層。所有老人都失去瞭點什麼:行動能力、視力、聽力、配偶、子女、同伴、記憶。從起床的那一刻直到就寢,他們是怎樣度過一天的,他們對明天有什麼期望?他們怎樣應對服藥問題、子女和不斷變化的身體狀態?他們喪失能力的速度像昔日獲得能力一樣快。有沒有這樣一道門檻,跨過去之後,人生的價值就逐一丟失?
約翰選取瞭大多數人不願意談論和麵對的主題——老人是如何慢慢衰老並走嚮死亡的。即使國傢的養老製度已經十分完善,依然有很多老人無法“善終”。這六位老人都不能再說“明天會更好”。明天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思維和身體進一步衰退,對生活的掌控更弱,朋友和愛人更少。無論他們有什麼健康問題——糖尿病、關節炎、健忘、心髒病、老眼昏花或者聽力不佳,都隻會不斷惡化。
在書中,約翰以記者的生動筆觸,如實記錄瞭老人的生存現狀,關注議題涉及老人的健康,老後的艱難,老年人的孤獨感,獨居的睏境,養老的保障,養老院的體係設置,醫療的局限,生前遺囑的意義,與配偶子女的情感與矛盾,以及如何過上自主、快樂、有尊嚴的老齡生活。
在老齡化和少子化日漸嚴重的今天,這本書對我們來說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與參考意義。
發表於2025-02-11
長壽的代價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文/徐諶輝 很多人嚮往長壽,甚至長生不老,從始皇帝開始,就不斷地煉丹修行。然而當一個人所有的好東西都被剝奪之後,比如視力、行動能力、性、獨立性、目標、尊嚴,取而代之的是沒完沒瞭的痛和味道古怪的傢,那麼還會想活下去嗎? 而這,纔是真正的老年的生活。 不知道為什麼...
評分文/徐諶輝 很多人嚮往長壽,甚至長生不老,從始皇帝開始,就不斷地煉丹修行。然而當一個人所有的好東西都被剝奪之後,比如視力、行動能力、性、獨立性、目標、尊嚴,取而代之的是沒完沒瞭的痛和味道古怪的傢,那麼還會想活下去嗎? 而這,纔是真正的老年的生活。 不知道為什麼...
評分 評分無意間看過一篇這本書的書評,印象深刻的其中一段對醫療係統對老齡化的影響的描述:“他們臨終的時間本來是一天,我們給瞭他們一個月,然後稱之為醫療的進步。 ” 彼時,我正處在爺爺去世返鄉的路上,憶起爺爺去世前半年功能的喪失、缺少自尊的生活,又迴想起十多年前目睹姥爺...
圖書標籤:
老人的生活方式
評分美國人寫作真是想到啥寫啥,邏輯結構不清楚,可讀性非常差。好在立意和齣發點
評分年輕人以為的老人生活和老人自己體會的真的很不一樣,這本書用老人的視角闡述他們真實生活,雖然身體不便但依舊可以獲得樂趣的一種生活韌性。國外的養老院跟ngo各種誌願者的支持配套設施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整體價值導嚮還是很歐美的,如果有亞洲人角度應該會很不一樣。
評分三星半。
評分看得我壓力好大,還是要找個親密關係,人生太長太孤單
長壽的代價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