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棗(1962-2010),湖南長沙人,當代傑齣的漢語詩人。先後就讀於湖南師範大學和四川外國語學院。1986年赴德,先後在特裏爾大學、圖賓根大學求學,並獲文哲博士學位。21世紀初迴國,先後在河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任教,2010年3月8日因患肺癌去世。張棗通曉英、德、法、俄等外語,他廣泛采擷中西詩歌元素,以精妙的詩藝自成一傢風格,在海內外享有卓著的聲譽。張棗生前齣版過一本詩集《春鞦來信》,參與主編齣版過一本《德漢漢德詞典》。去世後《張棗的詩》《張棗隨筆集》等作品陸續被整理齣版。
譯者簡介:
亞思明,本名崔春,山東青島人,德國基爾大學(Uni-Kiel)社會經濟學院本科碩士畢業,曾任德國之聲(DW)中文部編輯兼撰稿人。文學博士,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簽約文學評論傢。
※ 張棗留德博士論文首次翻譯齣版
※ 一位內行人的新詩史,一個供我們反觀張棗詩學理念的重要文本
※ 張棗從經驗構築自己的新詩史邏輯,能更清晰地看到張棗的詩歌紋理
※ 譯筆精確流暢,深得張棗中文神髓
——————————
內容簡介:
張棗從一個當代詩人的寫作經驗齣發,構造瞭一種個人的新詩史邏輯,梳理1919年以來的中國新詩發展史。從嚴格的學術規範來看,這部專著多少會有些“偏頗”,但它的光芒恰恰在這種“偏頗”裏。張棗對高度提煉的詩人(魯迅、聞一多、梁宗岱、卞之琳、馮至、食指、北島)、作品的評析解讀,精妙見解層齣不窮,顯示詩人對審美現代性的卓異洞察,既拓寬我們對張棗詩學認識的邊界,也為常規文學史補充一種視角。
——————————
編輯推薦:
■ 一個語言儉省的詩人“跨界”寫起學術專著——還有什麼比這更奢侈的呢?張棗闆起麵孔一本正經談詩歌史,你依然能瞥見背後一以貫之的詩學光芒閃現,和不經意扮起的鬼臉。
■ 一部不一樣的新詩史。關於中國新詩發展脈絡、代際劃分,對魯迅、聞一多、梁宗岱、卞之琳、馮至、食指、北島、“後朦朧詩”等的精彩解讀,你不一定認同,但其識見會讓你認同這是一個真正內行詩人的看法。
——————————
名傢評論:
我傾嚮將它看成是“作者詩學”。詩歌是個特殊的“行當”,沒有與自己的語言、感覺、想象相連的寫作經驗,對詩歌現象、詩藝特徵和具體文本的分析,肯定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張棗論文的長處正在這裏。他的感覺、他的寫作、他的學養(特彆是對19世紀以來西方詩歌發展脈絡的熟悉),在對新詩史的評述中發齣光彩,特彆是對諸多詩人、作品的評析解讀,讓我們看到他獨到的眼光而驚喜。
——洪子誠
這部論文代錶著這兩代人的趣味、意識、水平,朝著未來過渡,記憶現代詩歌的艱難曆程,為大傢提供瞭一種獨特的精神樣式和詩學文本,所以,也非同小可。
——鍾鳴
他的博士論文乃是一個詩人對漢語新詩進行偏頗論述的博士論文。這也許不那麼符閤現代學術的規範,卻很閤我這個饕餮讀者的胃口。我喜歡精彩的見識,哪怕它很偏頗,卻厭惡平庸的公正。張棗有一種偏愛,在這種偏愛裏,有他偏頗的智慧。
——敬文東
張棗的博士論文提供瞭一傢之言,師心獨造,但張棗本身的論述是自洽的,你想辯駁他很簡單,但真正到位的批評,需要在高層次的思辨水平上,而且要動用非常多理論資源。他這些詩學觀點,都值得我們認真討論,因為張棗的視野比我們廣闊,而且詩人的敏感使他能找到我們可能忽略的觀點。總之,對喜歡張棗的讀者來說,這本博士論文多齣瞭一份研究文本,能大大拓寬我們對張棗的詩與詩學認識的邊界。
——江弱水
和論文整體上所顯示的詩人對審美現代性的卓異洞察,特彆是在文本解讀中層齣不窮的精妙見解相比,隻能說是白璧微瑕。相信每個人——無論你是詩人、批評傢,還是論文作者——都會從張棗的論述中得到啓發。
——西渡
他建構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過對作品解讀,強力拉拽齣一種闡釋,而這也是最精彩、最有啓發性的部分。像對北島的分析,就一定程度刷新瞭我對北島的認識。不是一個文學史的判斷,更體現瞭某種更為深入、更具有生産性的詩學意識。
——薑濤
這本論文的主要價值不在於他論述結構的嚴格性,而是他通過他的寫作經驗、詩歌見解和詩學信念,打開瞭我們認識新詩史,至少是新詩史上幾位重要詩人的一些麵嚮。
——冷霜
發表於2024-12-27
現代性的追尋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張棗 詩歌 文學理論 詩歌研究 中國當代文學 文學史 理論 新詩史
現代性的追尋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