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罗芙芸(Ruth Rogaski)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1996-2003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2004至今在Vanderbilt任副教授。罗芙芸主要研究中国清代与近代历史,包括东亚近代的医学史、城市史、妇女与性别史、社会文化史等方向。目前正在撰写The Nature of Manchuria一书。《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于2004年出版,先后获得“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伯克夏女性历史学家会议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医疗史学会韦尔奇奖”。
译者简介:
向磊,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期从事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选题策划与编辑工作。
发表于2025-02-02
卫生的现代性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 書中最後一句, 畫龍點晴的道出了本書的主要貢獻: ....描述一個專屬於天津但又喚起更多進程的歷史, 即作為一個被中國精英利用以指定並塑造他們在現代世界生存狀態的詞, 衛生是如何出現的。 - 看著這書, 不期然就聯想起費約翰《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以及楊...
评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清朝灭亡、共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健康”和“疾病”这一概念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一书中,基于此变化,罗芙芸将这个中国最大的通商口...
评分香港社会对“卫生”有一种病态的执着。据说香港的贫民窟,比伦敦、纽约、巴黎干净多了,能和它比拼的只有东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殖民时代,一直被殖民者排斥为unhygienic他者的香港人,终于可以用当年殖民者的语气,排斥unhygienic的内地人。日本人那么注重卫生,也是因为卫生...
评分这两天读完这本书,说不上津津有味。读完之后感觉也没有非常特别吸引我和启发我的地方(当然这是对比我阅读前的期待而言的),思前想后,大概是因为“卫生的现代性”这个说法已经听的很多(所以足见这本书影响力之广),也大概了解她要讲的历史过程的一个基本思路了。我想一些...
评分《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先后获得“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等奖项。该书是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罗芙芸在多年研究中国清代与近代历史,以及东亚的近代医学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罗芙芸将中国近代卫生史研究置于“现代性”的...
图书标签:
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方药。本书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本书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在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1.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时,由于与传统医学在治疗方法,理论上的巨大差别,让中国人产生了各种疑虑,甚至恐惧,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事实证明,经过持续的国民教育启蒙,这些疑虑和恐惧自然会消失。2. 现代医学知识与治疗方法进入中国,延长了中国人民的寿命,解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的历史,更是一场城市现代化升级,政府不断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向社会大众普及新生活风尚的运动。3. 我们现在所说的“卫生”,是一个在清末引进现代医学的过程中,从日本传来的日语中文词汇,它集合了健康,医疗,清洁和公共管理等不同概念。这个词,随着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和医学的推广,逐渐被中国人接受。这之前的中国人是没有普遍意义的“卫生”概念的,随地大小便、乱倒垃圾等反而非常普遍。
评分在口罩,免洗洗手液,酒精,消毒巾,防护服如此普遍的今天再去回顾中国近代卫生现代化演变的历史,十分有意义。 这本书2004年在国外出版,2007年中译版出版,精选版2021年出版。如果早一点看到,也许对新冠的防控,我们会有一种更不同的视角。 在民国,我们的卫生现代性其实是在半殖民状态下萌发的,而促进它的发展的书租界的列强,尽管列强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在租界内的本国人的健康,以及显示一种殖民者对落后的被殖民者所谓的强者姿态去建设和改变天津的公共卫生,从客观上说却推进天津的卫生现代性。 门户开放带来了细菌和病毒,但是也随之带来消灭病毒和整治细菌的办法 。
评分微观史学涨姿势,农村面貌栩栩如生,让普通人也能脱离宏大叙事,从生活看历史。
评分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卫生之道的西化,真正建立了中国的清洁健康与公共卫生体系.
评分“中国文明几千年来运用人类粪便使土地肥沃保持农业高产量,而西方全世界。全世界吸血既非出于真正必要,实际上对自己也无甚益处”(李比希)。这一观点没有持续多久,粪便和水的隐形就变成了西方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到19世纪中叶,中西方对疾病和卫生(包括治疗层面)的认知都是区大同的,科学路径是否必然通向现在西方医学认知,还是东方医学观念,还真不好说。诚如作者字里行间表示的,这并非只是技术探讨,可能是政治的,起初是翻译,对文本的解读和不对等沟通,随后是政府担当,管理和资本的缺席…与其说卫生在中国的现代性,毋宁中国现代性的卫生观念流转。
卫生的现代性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