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國小說傢、劇作傢、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齣生於印度支那,在那裏度過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時光。炎熱雜亂的殖民地,窘迫變遷的傢境,忍耐偏執的母親,放蕩驕縱的大哥,溫情落寞的“小哥哥”,如此種種影響瞭杜拉斯一生,在她日後創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1932年後迴法國定居,進入大學學習政治、法律等,曾在法國政府殖民部工作,參加過抵抗運動。1943年,以杜拉斯為筆名發錶第一部小說《無恥之徒》,從此步入文壇。1950年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廣受好評,入圍當年龔古爾文學奬,並被改編成電影。一生創作瞭大量小說、劇作和電影作品,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奬。
譯者簡介:王東亮,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係法語專業,1987年獲北京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巴黎第八大學符號學博士學位,1995年迴國在北京大學西語係任教。現任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譯有茨維坦·托多羅夫《批評的批評》(閤譯)、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閤譯)、米蘭·昆德拉《笑忘錄》等,在法國齣版法文著作《符號與變異》。
杜拉斯說:“這是我生命的第一本書。”《副領事》與《勞兒之劫》相關,展現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癲狂世界。本書由北大法語係教授、博導王東亮先生根據伽裏瑪齣版社2002年法文版新譯。
故事發生在恒河岸邊。法國駐拉閤爾的副領事深夜朝夏利瑪花園開瞭槍,在加爾各答等待新的任命。孤獨中,他瘋狂地愛上瞭大使夫人安娜-瑪麗·斯特雷特,這個加爾各答最優秀的女人。季風期來瞭,加爾各答的白人百無聊賴,細碎的聲音到處傳說副領事的瘋狂、大使夫人的風流韻事。
沉悶的招待晚會上,副領事被包圍在這聲音之中,他是孤獨的化身,在孤獨中發狂。細碎的聲音淹沒瞭他,他在狂亂中愴然而去……
這其實是一本適閤在春日雨夜閱讀的書,持續不斷的車鳴聲混閤著春天細細的雨絲擊打飄飛在磨砂窗戶上的痕跡,在日光燈下,會顯齣好看的剪影,偶爾喧囂,偶爾靜謐,像極瞭恒河蜿蜒的水流,穿梭在時間的長河中,在大地上分支齣一張細密又宏大的網,伸齣觸角去觸碰著生長在這片土地...
評分大約幾年前的一個中午,我從新華書店購買瞭這本書,期間距離購買《喪鍾為誰而鳴》應該不遠。因為以前我聽說過杜拉斯這個名字,所以決定買來讀讀看看。結果它也沒有讓我失望,這是一本我喜歡的小說,盡管這並不能錶明它屬於我。 書裏麵有很多她童年或者少年的經曆——19...
評分《副領事》這本小書大抵是杜拉斯最受好評的一部作品瞭。寫作技法嫻熟且切入角度嚮來獨特的她一直令我這樣的年輕讀者不由自主地深思:我們是否在這病態的年代患上瞭同樣病態的文字自虐癥?即為一種貪戀於長句的糾結與錶意不明的隱喻。這就正如素描畫中的詭異陰影,黯淡著卻...
評分杜拉斯的文字,猶如一首輕唱給自己聽的哀哀的挽歌,不成麯調,傷感之情卻濃墨重彩般地塗抹到瞭紙上。讀《副領事》,就像在聽這樣一麯挽歌。 《副領事》是杜拉斯在“新小說”創作主張下的實驗之作,故事極其簡單,情節被淡化,人物形象支離破碎,時空交錯,混亂...
評分杜拉斯的文字,猶如一首輕唱給自己聽的哀哀的挽歌,不成麯調,傷感之情卻濃墨重彩般地塗抹到瞭紙上。讀《副領事》,就像在聽這樣一麯挽歌。 《副領事》是杜拉斯在“新小說”創作主張下的實驗之作,故事極其簡單,情節被淡化,人物形象支離破碎,時空交錯,混亂...
作者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其創作地圖中的塊塊拼圖,每一塊閤起來構成作者構建的整個世界和宇宙,《副領事》甚至是杜拉斯過往所有作品中每一塊拼圖中的碎片。杜拉斯賦予大使夫人安娜-瑪麗·斯特雷特《追憶》中奧黛特的特徵:粉紅色毛綫便裝看書的粉紅色女人,讀著普魯斯特。像是“琴聲如訴”中的小女孩,從小彈著舒伯特,成長過程中見過這世上的光怪陸離。而流浪女人也讓人想起“長彆離”中的阿拜爾,ta的過去引人遐想。背景音樂永遠是口哨的《印度之歌》。每一段愛情都似曾相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度(愛情/瞎想)……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各自的印度放到一起(廣場/影院/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期待瞭幾個月於佩爾演繹杜拉斯,看她的電影,讀她的文字,她們便在我的腦袋裏逐漸閤體瞭。
评分漂亮
评分讀得懂書中的女瘋子,但讀不懂副領事
评分房間裏流光反射,讓人眼花。隨著光綫而來的是惡心。
评分支離破碎,混亂不堪,僅鍾意印度瘋女一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