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卢苇菁(Weijing Lu),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妇女史、清代社会和文化史。除本书外,还著有《游鉴明采茶:儒家道德模式之外的妇女生产》(Arranged Companions:Marriage and Intimacy in Qing China,2021)等。
译者简介:
秦立彦,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中美文学关系研究、中英文学关系、英美现代诗歌、中国电影。著有《理想世界及其裂隙——华兹华斯叙事诗研究》;译有《我孤独地漫游,如一朵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华兹华斯叙事诗选》等;并从事诗歌创作,出版有诗集《各自的世界》《可以幸福的时刻》《地铁里的博尔赫斯》。
卢苇菁(Weijing Lu),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妇女史、清代社会和文化史。除本书外,还著有《游鉴明采茶:儒家道德模式之外的妇女生产》(Arranged Companions:Marriage and Intimacy in Qing China,2021)等。
发表于2024-11-07
矢志不渝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贞洁在少数人是一种美德,在多数人几乎是一种恶习。。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最早看的关于“贞女”的文章,是我在2007年读《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这本书过程中看到的一个注释,然后在网上搜索了此文章,结果发现此文章系国...
评分 评分这是我最近这段时间读过最感兴趣的一本书了!不得不感叹近几十年来中国女性意识觉醒对女性的心理生活态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是极端,但却也是明清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现象。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忠于君主,女性则忠于丈夫、家庭,作者却把男性的忠与女性的贞进行比较,其...
评分贞洁在少数人是一种美德,在多数人几乎是一种恶习。。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最早看的关于“贞女”的文章,是我在2007年读《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这本书过程中看到的一个注释,然后在网上搜索了此文章,结果发现此文章系国...
评分如同很多喜欢在睡觉前编电视剧的青年一样,我也喜欢在发呆时虚构故事,一个故事可以编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如果我有好文笔,就可以去晋江写小说。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编造了一个晚明时候的故事。故事里有个由节妇母亲养大的姑娘,从小定下了亲事,但是还未出嫁,未婚夫就...
图书标签:
美国伯克希尔女性史会议书籍奖“首部著作奖”
备受关注的女性史研究著作
探究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与性别问题的经典之作
名人推荐语:
作者大大丰富了我们对那些令人不安的、有趣的现象的了解:一大批年轻女性发誓终身守贞,或以自杀的方式来纪念她们生病、精神错乱或死去的未婚夫。作者阐明了那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复杂性,并将广泛的性别问题纳入了关注范围,远远超出了所调查的主题。
——加拿大约克大学人文部女性研究院教授,季家珍(Joan Judge)
社会历史学家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就是解释那些在现代读者看来令人困惑甚至震惊的行为。作者在这本优秀的书中抽丝剥茧地阐明了这个问题。
——明尼苏达大学历史教授,王安(Ann Waltner)
作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封建末期,女性在意识形态、心理、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对社会的反应。作者收集的资料丰富,包括了贞女们自己的作品,以及生动的插图、编年表和地图,同时保持学术严谨。这本书对非专业人士和专家理解这个时期女性、家庭、社会的相互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历史系,艾志端(Kathryn Edgerton-Tarpley)
作者整理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始档案,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中国封建末期的“贞女”这个被极度塑造的人群形象。她的书将这种对女性贞节的极端崇拜置于当时文化和知识讨论的背景中,为研究女性生活和中国历史增添了宝贵的内容。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胡缨(Ying Hu)
内容简介:
中国封建末期的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论争。
本书从家庭冲突、国家政策、地方历史、学术论争以及贞女个人的主观观点等角度,对中国封建末期贞女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旨在对贞女现象及其与当时社会制度、文化、经济、思想变迁的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探讨女性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冲突,揭示这种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心理、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和爱情,从而为了解中国封建末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
贞女(未出嫁仍为亡故的未婚夫守寡的女子,有别于烈女与节妇)是明清时期社会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借由贞女现象及围绕贞女产生原因、表彰制度、理论基础展开的讨论,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明清社会。贞女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体:一面尚未完婚,需要应对父母尽奉养的孝道;另一面已经订婚,需要坚守夫家的忠贞;一面还未庙见,并未获得正式妻子的名分;另一面业已夫家人自居,为夫家守贞;一面是社会中的女性,不得不依靠家庭生活;另一面自己没有了组建家庭的可能,失去了在传统家族中的常规位置;一面选择守贞决定了自己未来枯井无波的孤独生活,另一面守贞却也有利于提升自己“身价”,引得诸多更有实力的婚配者追求。订婚,亡夫,守贞,殉节/亡故,为贞女悲剧的生命历程负责的除了“社会”“男权”“儒家”等外在事物,也有她们自己。
评分材料收集和分析可以说相当扎实,但推导出的结论还是让人感觉有些别扭。作者质疑了贞女行为的被动性和儒家道德宰制的观点,但又承认贞女的信念和情感根植于其赖以成长的文化和社会经济体系——然而这种幼年订婚、父系家庭、崇尚极端德行和褒扬所谓“女德”的社会环境所施予十六七岁少女的影响,又真的可称合理吗?或许从女性在守贞和殉节行为中“自由意志”的层面讲,作者的“新发现”是可以被证成的,但我仍难以将之视为对于传统女性地位的“新解”。 本书在我看来真正有趣之处,是通过贞女现象透视了传统道德的形成与存续——它的理论渊源、因时而变、对社会与个体的影响、与现实的契合或张力,以及内生的反对意见……皆通过作者对一个个符号化贞女故事的解读得以重现, 体现了一种历史中被遮蔽的生命力——不仅限于贞女们,而是故事中的所有人们。
评分对五四话语的反思,从贞女的主体性进行讨论,以及父母还有文人学士的态度,很有启发。 对晚明的极端政治气象,清初国家旌表政策的改变,乾嘉学派等等的分析很有趣。 但总感觉可能受制于史料,缺了点什么,如贞女生活等等许多地方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触及到核心。 编校上有一点小问题,已在讨论中指出。参考文献的翻译和编排对想搜检的读者不太友好。
评分到底还是没有买,看的旧版。前半其实想打五星,不同时代的贞女和道德英雄主义、矢志不渝的贞女政治象征,家庭劝阻和女儿一意孤行,但是到殉的时候其实开始感觉到对自尽的逻辑似乎挖掘不够,除了理念上的情、义、名,有可能婚姻恐惧和守贞可以作为两个概念单独提出,甚至也可以回到家庭道德领域去讨论,自尽对两个家庭而言她取得的道德优势。第六章开始意识到其实贞女生活并不像开头说的那么轻松自如,奉木主成婚已经是冥婚了,嫁给鬼其实没错,继而可推论死后冥婚也跟贞女成婚习俗有直接逻辑联系。对于未婚男女死后祭祀的担忧是冥婚的主要原因,贞女成婚是配祀,有嗣子才是有人祭祀。嗣子问题和寡妇过继可能有共同性,也没有深挖,不然母子关系可能有意思。意识形态部分存疑吧,我经学功底不够。
评分选题很特别,长知识了
矢志不渝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