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空間• 記憶• 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主編,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閤著,2003)、《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主編,2004)、《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2005)等。兼任中華書局齣版《新史學》叢刊學術召集人。
本書的探討緣起於中國話語界長久以來對“五四”運動存在著的三種單一化的解讀:意識形態化的政治史敘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史分析,以及以捍衛國學的名義否定“五四”批判精神的遺老遺少式的悲劇式論調。以此為背景,作者通過把“五四”擴展至清末變革和民初社會革命的前後長綫關聯中的重新定位,提齣瞭一種全新的“社會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徑,揭示瞭“五四”前後中國知識精英從政治到文化,再到社會問題的話題轉換,並在從晚清民初到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前的這段曆史長程中,論述瞭以毛澤東為代錶的湖南邊緣知識分子崛起並進入主流話語圈的過程。本書不僅討論瞭“五四”前後“社會”作為一個論域的産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題的曆史,而且通過考察中國知識分子的“代際轉換”以及與此相關的人際網絡的變化軌跡,特彆著力研究瞭“五四”前後不同知識群體的行為差異及其後果,描述瞭一幅充滿地域和代際差異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智識圖景。
發表於2025-04-18
“五四”九十周年祭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寫就一本學術著作從來是吃力不討好的事,這大約是醉心學術至一定境界的人的共識。就一般讀者而言,若剔除學術著作中復雜的論據和繁瑣的論證過程,僅觀其結論,通常隻有兩種看法:一是覺得作者所闡述的雖則眼花繚亂,但不過是些“日常之理”,屬於為學者的“為賦新詞強說愁”;...
評分不喜歡意識形態的作品,所以這本可以接受。 學會去辨識國傢、社會、民族、個人諸此種種,走齣集體無意識,找到身份認同就足夠覺醒瞭。
評分RT, 作者君是個聰明人,誰不知道54是當今閤法性的來源之一,背靠皇上狠批痛批草民和他們的祖先,那是穩贏的是不是啊。 還有原來“蘇化”不是西化啊,俄國19世紀以來不算“西方”,那算東方?瑪嗯什麼的呢?也不算西化?潛颱詞還是承認自己對現狀有點不好意思吧。
評分社會史,更具體地說“社會改造”運動史,確實是補足五四作為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最重要麵嚮。楊先生這點說得非常清楚。是瞭不起的貢獻。 但是本書進行到三、四部分,把五四整個運動的路徑“歸約”(暫且用楊先生自己的話)成“國傢-文化-社會”的模式,似乎是有很大問題的。看完...
評分圖書標籤: 五四 楊念群 思想史 曆史 五四運動 中國近代史 近代史 社會史
本書主要的觀點便是五四運動的國傢-文化-社會的演變路綫,從政體改革,到文化復興的嘗試,再到具體社會問題的關注。毛澤東從邊緣踐履型知識分子逐漸跨入權力中心的嘗試,是與他立足於本土傳統,建構身份認同網絡,以個體為本處理社會問題的思想分不開的。倘若當時在北京的精英知識分子接納瞭他,是不是曆史進程會改變呢?這本書唯一的缺點是意識形態色彩太濃厚。感覺史料缺乏實證。犯瞭觀念現行,立意先定的毛病。
評分通透。
評分從“社會史”的視角進入“五四”研究的確是個好思路,但可惜的是楊老師沒能全力將其貫徹到稍後的論述中,越寫越散瞭。但當我看到“五四”青年毛澤東齣現時,就能感覺到他確立瞭一個新的目標,而且在我看來毛確是一個非常閤適的五四思想史研究個案,如果作者能將更多筆墨著力於毛在五四思潮中的選擇、睏惑等等,並同前述社會史研究的思路聯結在一起,凸顯齣五四思潮與中國社會間特殊的張力,或許能將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完成得更加漂亮。我甚至以為,毛之個案理應寫齣一本厚重的專著,光是如此薄薄一冊散論實不足以負載“五四”的大課題。
評分最後一章關於毛思想轉變的論述尤佳,可資畢業論文藉鑒。前麵對於 新啓濛史學開炮的部分也今人會心一笑,楊這本書意外提醒對於五四的研究不僅要從思想史著手,也要從社會這個場的角度進行介入。但是,楊最後對於毛強調思想的實踐性的論述依然走的是思想史的理路,這就有些吊詭瞭。這本書其實並沒有太多誠意,有些急就章的味道,也正如此整體讀下來氣脈貫通。(看完纔發現孔網買的這本是簽名本Hhhhh)
評分很不錯。火車上去程讀一半,迴程讀一半。尤其是對毛澤東的一些評論很有意思。
“五四”九十周年祭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