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英国文学杂志《瓦撒非利》(Wasafiri)“25年来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新京报》书评周刊300期特刊“100人的阅读”推荐
*2007年Amazon及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个卡车司机与业余拳击手,母亲则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桑迪耶戈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其他作品包括《护身符》(Amuleto)、《遥远的星辰》(Estrella distante)、《打电话》(Llamadas telefónicas)、《智利之夜》(Nocturno de Chile)、《2666》等。过世后他的作品仍陆续被西方国家发掘出版,赞誉随之而至,苏珊•桑塔格称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值得钦佩的小说家”,《明镜周刊》则评论他为“当代西班牙语文学中最大胆的作家”。
发表于2025-02-02
荒野侦探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斯人已逝,波拉尼奥生前没有看到他的两部作品《荒野侦探》和《2666》在北美引发的阅读热潮,更没有机会对世人的误读作出任何的辩解。据说2003年波拉尼奥因肝病去世之前曾预言“我的名声在死后”,这与其说是一句玩笑,倒不如说是一句愤慨之语更为恰当。他去世的时候不过五十岁...
评分永远年轻,永远荒唐得悲伤 •胡续冬 如果你是一个重口味的读者,选择阅读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会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之所以愉快,倒不仅仅是因为翻开书不到第10页就出现了文学小正太被御姐吧女...
评分时间过得真快,很多年前总是觉得2000年太远,所有人为千禧年做着的各种筹备。。。但是现在往回看呢,它又变得更远了。。。前些日子麦田的作者挂了,一些朋友重读小说,发现这个经典已经叫人读不下去了,这个是叫人很为难的东西。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大家都开始为年轻时候鄙视的...
评分《荒野侦探》散发出两重弧光。它是向内部纵深的,波拉尼奥将自我隐喻成一个无名侦探,返回青春岁月,为一代人写下情书;同时,它又是向外弥散的,文本敞开性感的身体,邀请每一位读者做一番奥德赛式的漫游,如侦探般追寻与见证着一代人的青春。 波拉尼奥曾将文学比喻为...
评分你那幽黑阴郁的毛发旋卷着 像激流般 从雪白的身上漫过 在那道幽暗和卷曲的洪流上 我散播着炽烈的玫瑰之吻 当我解开那紧绷的扣眼 感觉一丝冰冷的哆嗦 从你的手上掠过 一阵剧烈的颤栗流遍我全身 扎进我的骨髓深处 听到我撕心裂肺般的叹息 你那双傲慢和迷离的眼睛 像星星般闪烁着 ...
图书标签: 罗贝托·波拉尼奥 拉美文学 小说 智利 拉美 外国文学 荒野侦探 文学
十七岁的墨西哥法学院学生马德罗热爱诗歌,时常逃课参与诗歌班的讨论。在那里认识了自命为“本能现实主义诗人”的贝拉诺和利马。他们与其他诗人和艺术家为伍,在酒吧争论诗歌,大麻、饮酒、性爱样样不缺。该诗派的精神领袖——女诗人蒂纳赫罗——据传多年前在墨西哥城北面的索诺拉沙漠失踪了。一半为了理想,一半为了躲避仇家,他们决定深入沙漠寻找她的踪迹,同行的还有妓女鲁佩。
离开墨西哥城后,他们被目击到在巴黎、特拉维夫、维也纳和巴塞罗那出没,干各种零工为生,却从未有人看过他们写的任何一行诗!年轻的诗人们经历了二十年不可逆的生命体验与幻灭。最后他们是否找到了失踪的女诗人,还是让自己也成了失踪者?
两个诗人去找一个失踪的诗人,第三个人(一个迷失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又去找那两个失踪的笨蛋。一连串捕风捉影的故事,疯狂滋长的废话,满地悲伤的碎片
评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拉美人怎么都跟话痨似的
评分“我记得接下来所有的人都离开那幢房子到普拉内萨斯街上去赏月。我们仰望着天空:月亮藏在巨大的乌云后面,可是风又向东吹拂着乌云,月亮露了出来(我们都大声尖叫起来),可是又消失了。在某个时刻我觉得我们个个都像鬼魂。”
评分我看见了迷宫,我看见了时代,我看见了青春、死亡、诗歌、爱情,我看见了”我们的挣扎和梦想在同样的失败中纠缠在一起,那个失败被称为欢乐“,我看见了窗子。我张开嘴想说些什么,我发现我哑口无言。
荒野侦探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