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不特(1965-),原名冯骏,征修。玄学派诗人之一。出生于中国上海。现定居丹麦。
在八十年代,因为长诗《第一个为什么》而被上海的文保政保警察当作工作对象(1986-87年被“内部控制”;1987年7月7日被抄家和拘审,同年9月逃离上海)。1988年成为佛教沙弥。1989年走过缅甸战场而进入泰国并居留于泰国。1990年冬天到92年春天陷于老挝监狱。之后因联合国介入而出狱赴丹麦。现从事哲学研究翻译工作。
发表于2025-01-22
非此即彼(下卷)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非此即彼里有三个部分(如果没记错的话),而勾引者日记是最后一章,而也是最吸引我读下去的一章。因为这部分毕竟是差不多描述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爱情故事了。 勾引者在整个过程中,一步一步,十分清楚自己的战术,在欣赏自己的妙计和心爱姑娘的步步沉陷中,他小心布展自己的勾引...
评分没有心情严肃,就8g吧! 书翻完后,又略扫了一遍《勾引者日记》,之前的津津有味中加了一些谐虐的味道。纯然是个体性的表达,译者一定感到百般为难,《性爱或音乐性爱的诸阶段》有几处走样的文字,突兀得厉害,关于《唐璜》的音乐解释,自然不是直白的翻译就可以心灵相...
评分 评分【按语:《非此即彼:一个生命的残片(Either/or: a fragment of life,1843)》下卷是对上卷的答复。在上卷中,尤其是《诱惑者的日记》中,Kierkegaard刻画了一种审美的生活取态,“他最大的激情,是那青春初放的女性。”[上卷,380];而下卷则驳斥了审美的生活,认为伦理的(含...
评分非典期间禁闭的两个月里读完的,开始不知道这人是谁,只是在图书馆偶然翻到,站着看了半本,有种奇特的感觉,似乎可以用“契合”这两个字来形容,后来非典了,想借两本厚点的书来渡过时间,就把《或此或彼》借回去了,每天看,反复看,抄写下来,在句子下划线,书边写评语(用铅...
图书标签: 克尔凯郭尔 哲学 存在主义 西方哲学 丹麦 Kierkegaard 齐克果 政治哲学
《非此即彼》(上下卷)是克尔凯郭尔作为自由思想家的真正的起步之作,它具有典型的复调结构,拥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作者一反欧洲哲学从概念到概念、重注逻辑和推理的传统,摒弃了思辨哲学对于客观真理体系的追求,全书甚至没有真正的“作者”、没有最终结论,他创造性地通过提供“审美的”(上卷)和“伦理的”(下卷)两种不同生活样态的代言人的方式,让他们各自出场对其各自的生活样态进行描绘和展现。
很有力量的一本书,书籍的主要内容关乎美学,以及生活的审美—伦理学。上册看似散漫,严谨的逻辑布局于下册展现出来,并逐渐收尾。从欲望,到爱情,从婚姻,到生育,廓尔凯郭尔谈论了这四阶段的递进审美,以及伦理内涵。最有趣的是上册末尾他根基自己的理论写了一部中篇小说。
评分爱入无人之境,海洋开出来的花朵,能读到这样的翻译,这样的作品,何等的五月天
评分《非此即彼》上下卷是后来《恐惧与战栗》与《恐惧的概念》的前身,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上卷的假名作者A还是下卷作者,只是站在彼此的对立面阐述各自底色下的生活态度,人要么审美的活着,要么接受义务承担伦理。人生只能或此,或彼。但后来克尔凯郭尔对伦理生活产生质疑,因为《恐惧与战栗》里提出伦理的东西具有普遍性,而普遍性适用于一切人,可“当个人由于进入普遍性而感到无力将自己作为个体来维护时,就处于一种精神磨难中。”正是基于个体与普遍之间的矛盾,基于或此或彼的选择,在《恐惧的概念》里他更深入地阐述人在审美和伦理处境下的另一状态:焦虑与自由-可能性模棱两可。但这些假名著作据说都是“审美的”,而署名著作才是“宗教的”,如果生活存在从审美到宗教的序阶,那我可能依然停留在理解审美的阶段,只偶尔瞥到他原野里的百合与飞鸟
评分依然是那句老话:祁克果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有其重要价值。但是作为一个人的话,⋯⋯这册没有上册那么贱,不过依然很傻逼。
评分《非此即彼》上下卷是后来《恐惧与战栗》与《恐惧的概念》的前身,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上卷的假名作者A还是下卷作者,只是站在彼此的对立面阐述各自底色下的生活态度,人要么审美的活着,要么接受义务承担伦理。人生只能或此,或彼。但后来克尔凯郭尔对伦理生活产生质疑,因为《恐惧与战栗》里提出伦理的东西具有普遍性,而普遍性适用于一切人,可“当个人由于进入普遍性而感到无力将自己作为个体来维护时,就处于一种精神磨难中。”正是基于个体与普遍之间的矛盾,基于或此或彼的选择,在《恐惧的概念》里他更深入地阐述人在审美和伦理处境下的另一状态:焦虑与自由-可能性模棱两可。但这些假名著作据说都是“审美的”,而署名著作才是“宗教的”,如果生活存在从审美到宗教的序阶,那我可能依然停留在理解审美的阶段,只偶尔瞥到他原野里的百合与飞鸟
非此即彼(下卷)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