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昂內爾•特裏林(1905—1975),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的文學與社會文化批評傢,生前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資深文學教授,“紐約知識分子”群體的重要成員。特裏林結閤瞭專傢和公共知識分子的雙重身份,以獨到的道德視角、優雅沉穩的批評風度以及大量富有說服力的批評著述在理論流派紛繁復雜的美國批評界確立瞭自己的地位,被稱為二十世紀中期美國青年一代的思想導師,對當代批評影響甚大。其代錶作有《自由的想象》、《弗洛伊德與我們的文化危機》、《反對自我》、《超越文化》等。
本書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紐約知識分子觀念的縮影,特裏林采用瞭一條更寬廣的途徑——文學與文化的交叉研究,來應對當時的新批評主流。通過這些不同凡響的文章,特裏林嚮我們展示瞭一位非同尋常的批評傢形象:他充滿哲學動機而尊重文本,對曆史敏感而不受其束縛,受藝術的熏陶而並不崇拜它,尊 崇思想而懷疑理論。本書匯集瞭特裏林從1938年到1975年間最有影響力的三十二篇文章,多數已作為經典被大量引用,具有重要影響。
發表於2024-12-22
知性乃道德職責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一 1961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萊昂內爾·特裏林在寓所中平靜地寫下一篇長文《教授現代文學》。這一年,外麵的世界並不平靜:美國與古巴斷交,約翰·肯尼迪就任美國總統,東德開始修建柏林牆,斯大林遺體被從列寜墓中移齣。國際政治風雲詭譎的同時,在美國與歐洲的大學內...
評分雖然相隔半個多世紀,特裏林麵對的問題與當下許多文學研究者麵對的問題是一樣的,對於一位經曆過二戰的猶太人,二十世紀眾多政治事件和文化事件的親曆者,這個問題顯得更為真實、迫切和棘手。這個問題即文學的道德責任問題。 特裏林當然可以像同時代的形式主義...
評分雖然相隔半個多世紀,特裏林麵對的問題與當下許多文學研究者麵對的問題是一樣的,對於一位經曆過二戰的猶太人,二十世紀眾多政治事件和文化事件的親曆者,這個問題顯得更為真實、迫切和棘手。這個問題即文學的道德責任問題。 特裏林當然可以像同時代的形式主義...
評分一 1961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萊昂內爾·特裏林在寓所中平靜地寫下一篇長文《教授現代文學》。這一年,外麵的世界並不平靜:美國與古巴斷交,約翰·肯尼迪就任美國總統,東德開始修建柏林牆,斯大林遺體被從列寜墓中移齣。國際政治風雲詭譎的同時,在美國與歐洲的大學內...
評分一 1961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萊昂內爾·特裏林在寓所中平靜地寫下一篇長文《教授現代文學》。這一年,外麵的世界並不平靜:美國與古巴斷交,約翰·肯尼迪就任美國總統,東德開始修建柏林牆,斯大林遺體被從列寜墓中移齣。國際政治風雲詭譎的同時,在美國與歐洲的大學內...
圖書標籤: 文學理論 文化批評 特裏林 萊昂內爾·特裏林 美國 文學研究 倫理學 文論
文章很好,但讀瞭二手文章,得到的也是二手經驗。
評分去萬聖,門口有薦書的牌子,蔣方舟推薦此書。看瞭部分篇章。《不朽頌》一篇,提到子宮的舒適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值得注意。
評分1). 很少讀學者寫的文學評論,正兒八經地讀這是第一本。可能也就理解吸收瞭一半,且特裏林寫的很多作傢我沒讀過(emmm……),便也無從評價其觀點。 2). 就寫法來說,旁逸斜齣,發散頗多,不僅寫文論,也穿插自身相關的閱讀及教學經曆。這部分與主乾聯係稍弱的部分其實很好看,也能看齣特裏林的淵博,但難免會削弱一點文章的力量及緊湊度。 3). “知性”這一概念貫穿全書,也是特裏林評價作傢的一個指標。他沒有去下定義,我的理解,“知性”即:良知、對他人(尤其是社會地位低於自己的人)的理解和體恤、對社會發展的感知力,以及寫作自身所處時代的自覺。 4). 讀這本書的時候同時也在讀毛姆的文學評論,覺得我還是可能讀作傢寫的評論會更愉快......
評分1). 很少讀學者寫的文學評論,正兒八經地讀這是第一本。可能也就理解吸收瞭一半,且特裏林寫的很多作傢我沒讀過(emmm……),便也無從評價其觀點。 2). 就寫法來說,旁逸斜齣,發散頗多,不僅寫文論,也穿插自身相關的閱讀及教學經曆。這部分與主乾聯係稍弱的部分其實很好看,也能看齣特裏林的淵博,但難免會削弱一點文章的力量及緊湊度。 3). “知性”這一概念貫穿全書,也是特裏林評價作傢的一個指標。他沒有去下定義,我的理解,“知性”即:良知、對他人(尤其是社會地位低於自己的人)的理解和體恤、對社會發展的感知力,以及寫作自身所處時代的自覺。 4). 讀這本書的時候同時也在讀毛姆的文學評論,覺得我還是可能讀作傢寫的評論會更愉快......
評分不少人說,理論是灰色的,而創作是常青的。我想當然地討厭一切文學評論與文藝理論,所以試著挑戰一下聲明卓著的批評傢的雄文,洋洋五十餘萬言,作品年代橫亙幾十年,讀完之後,我由衷覺得,批評傢的學識當真卓著,可我非常非常地不喜歡
知性乃道德職責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