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象
馮象,上海人。少年負笈雲南邊疆,從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獲北大英美文學碩士,哈佛中古文學博士(Ph.D),耶魯法律博士(J.D)。現定居美國,從事知識産權與競爭資訊等領域的法律業務,業餘寫作。著/譯有:《貝奧武甫:古英語史詩》(北京三聯,1992),《中國知識産權》(英文,Sweet&Maxwell,1997,增訂版2003),《木腿正義》(中山大學,1999),《玻璃島》(北京三聯,2003),《政法筆記》(江蘇人民,2004),《塵土亞當》(待齣)及法學評論、小說詩歌若乾。
馮象在序言中曾提到他寫這個係列的初衷之一,就是不滿所謂的普法文章。什麼是真正的“普法”?我的理解就是通過言說去影響一種現實的語境。從這個角度看學者的言說,其實和司法過程極其相似。法學傢寫的案子,和法官寫的判決書都是必不可少的“具體法治”,是西法東漸和“法治本土資源”變遷的經驗環節。鑒於目前我們的法官多半寫不好判決書,法學傢撰文說案更顯得尤其重要。
漢語語境下的“政法”二字,其實並不是“政治與法律”的縮寫。因為漢語的構造承襲的是三綱五常的微言大義,兩個字放在一起就像兩位領導齣場,錶麵是平列關係,其實多半是一種偏正結構。甚至於有著語義上的越俎代庖。錢鍾書《管錐篇》中談過這個問題,如“兄弟”指的是弟,而“禍福”說的也多半是禍。錢先生說這種詞義結構的特徵來自道傢相對主義對國人的思維影響。這道理固然精闢,但我對這解讀還是不滿。“偏義”與其說和道傢思維有關,不如說恰恰是和儒傢禮教一絲不苟的“差序格局”閤拍的。因為沒有一種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觀念,也就沒有語法麵前每個字平等的邏輯。
“政法”一詞其實也帶有偏義,而且來自古漢語的“本土資源”,並不是舶來詞。現代法治西學東來,在細微技術上今天已幾乎看不到一絲中華法學的遺跡。但奇怪的是今天我們談到法律領域,籠罩全局的仍然是這個老嫗般的“政法”二字。
馮象近年來的專欄寫作,也和上述“政法”一詞的語義變遷趨勢相吻閤,就是所討論的主題和作者的基本理念從形而下的、被意識形態空洞化的“政法”概念,開始嚮著形而上的政法之道轉變,最後凸現為一種清晰的憲法或憲政的視野。馮象這一走勢大概從寫〈它沒憲法〉開始,盡管此文的觀念老實說仍然相當模糊,但這一走勢越到晚近越清楚瞭。尤其馮先生的專業是知識産權,但他卻往往從對版權、商標權的糾紛中看齣權屬問題的“憲法化”趨勢。如《修憲與戲仿》一文,從一篇小說戲仿《沙傢浜》引發的案子,分析到版權權益與“戲仿”者言論自由之間的關係。得齣結論說産權問題不能隻在商法或私法的領域中解決,而最終必將訴之憲法或憲法的司法化。這個故事和蘇力講過的“邱氏鼠藥”的案子何其相似。我以前有一個看法,就是研討憲法有兩途,一種是從部門法往上走,一種是從政治學往下走。馮文屬於前者,盡管他由於文體限製和過於藉重文學筆法帶來的自縛(這算馮象一個不太嚴重的弱點,所以我纔說《萬象》上那些風情文字是更純粹的馮象文章),分析上不免大而化之。但其義理...[更多內容]
發表於2025-04-13
政法筆記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6p 權利不但是一種資格、能力、特許和豁免,還是用來解釋、宣傳、生産和消滅它的那一套套理由、理論、辯論和標準的總歸宿(意識形態)。因此,法律“賦予”不瞭所有的權利,權利卻可以源於法律之外、之上而一樣要求法律保障。 10p 腐敗要成為權利,就首先要貶低道德。 21p 中央...
評分 評分在市圖書館與馮象的《政法筆記》偶遇,翻過兩頁,我確信這是我想要看的書。 作者筆下的每一篇文章,看似信手拈來, 讀者不感興趣的專業性太強的話題沒有涉及,實則信息量大,功底紮實,深入淺齣,不管是否學過法律都會受益良多。雖然大部分文章是5、6年前發錶的,對於...
評分馮象的政法筆記,號稱是“隨筆”,讀起來卻一點都不像隨筆,很多問題探討得很深入,沒有一定法學基礎,對西方文化背景沒有一定瞭解的人讀起來會很吃力,我自己就是。但是,這樣的書讀起來纔有意思。有的篇章一邊讀完沒理解,多讀幾遍就能明白一些瞭。其中有些觀點是非常深...
圖書標籤: 法律 馮象 法學 隨筆 政法筆記 法學隨筆 法理 社會
依法治國在天朝就是遮羞布都不如
評分無功亦無過...
評分題材都很有意思,可以多讀,不過更喜歡他的其他書
評分難道隻有我一個人覺得馮象的語文有問題嗎?
評分有些晦澀的幽默
政法筆記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