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 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
在《鬼》(1871~1872)中已没有被伤害与被侮辱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发表于2025-04-04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就一再感叹陀对人性的透彻了解,无论是卑鄙的真小人还是假道德的伪君子,甚至以无辜纯真“孩童”的名义理直气壮行恶之人,病态的爱情,善良而敏感脆弱的人们之间的折磨伤害……陀在一篇并不算长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多种复杂的人性。 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卑鄙虽...
评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遇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我在缓慢地阅读《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本书,而几乎同一进度上,我又在逐步领略弗格斯•休姆的侦探小说《双轮马车的秘密》。在知道了这两部小说的真相之后,我大吃一惊——这两个故事居然有近乎...
评分伊赫湎涅夫一家,涅莉和母亲,外公,包括“我”伊万都是被伤害和被侮辱的人,他们本可以幸福地度过一生,却遭遇恶魔,一生都饱受其苦。 而真正可怕的恶魔,不是杀人不眨眼,而是有着天使面庞,并为自己的残暴感到自豪,为自己的残忍寻找最合适的理论,把自己包装成合乎道德的人...
评分读着感觉比《罪与罚》要轻松,悬疑感始终在推着人往前走。老人斯米特背后的秘密,涅莉的身世,公爵的手段,马斯洛鲍耶夫的暗中调查,随着情节展开逐渐串成一线。 人物形象树立得太好,读故事的过程中一度沉浸进去。公爵是典型的心机深沉反面大boss的代表,财富和权利之外一切都...
评分图书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 俄罗斯 外国文学 俄罗斯文学 俄国文学 文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
在《鬼》(1871~1872)中已没有被伤害与被侮辱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读过一些俄罗斯的长篇小说,他们真的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普遍的感觉是重视细节,重视过程的讲诉,观察细致入微,不避繁琐的叙述一些细微的行为与对话,反反复复的强调人的心理与性格。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真的是很不同,大概只有真的读书人和研究者才愿意看他们这种写法的小说,因为这个真不是用来消遣的,抱着消遣的态度看这样的小说,真是遭罪了。当然,也有不这么写的,读起来不是浓厚的俄罗斯风味的,比如契诃夫,平常的语言下是世界版的人情与人性与写法,但他写的是短篇小说。
评分每个人都很容易激动,每个人都有大段的对白或独白。按理说这里面至少有一半人很贫困,但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窘迫。贫穷更像是流放,一种不公正的处境,目的是让人们同情,从而增加悲剧性。人们只是为情感而困扰或疯狂,只有这一件事要忙,也只有这一件事重要。各种偏执,所以有各种激动。虽然我不是太喜欢书中略显夸张的说话方式(或者仅仅是因为不习惯)回想起来,这仍然是一部好小说,语调虽然激情澎湃,但观察和描写并没有变形。第一人称叙事看起来主观,但还是因为转述而换了好几次视角,所以即使那些看起来单纯的人物,其实也没有那么简单。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虽然不是‘’大人物‘’,但精神力量都很强大,强烈的爱和强烈的恨,都需要旺盛的生命,人类有限的躯体,仿佛仅够盛下他们的激情。这大概是即使在贫困之境,他们也不给人局促之感的原因。
评分我觉得小时候读的高尔基让我对俄国文学产生了很大的误解。这是第一次认真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东西,写的真好。读到最后我竟然是倾向于公爵的,公爵的那段自白不知为何读着竟觉得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变了这么多。
评分老陀的主角永远都像在玩RPG游戏一样。虽然不是推理小说,但还是推荐千万不要先看内容简介、前言、序这类的,直接看正文!这本书有很多槽可以吐,这里写不下啊。。。
评分对人性的描写入木三分,一颗悲悯心贯穿始终。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