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欧文·潘诺夫斯基(1892—1968),美国德裔犹太学者,著名艺术史家。生前先后在柏林、幕尼黑、弗赖堡、汉堡等几所大学任职,自1935年开始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人文研究所从事研究,并在美国多所大学里举办讲座或授课。他是神像学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艺术方面的权威,也是荷兰与佛拉芒地区古籍插图方面的专家。
发表于2025-02-02
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总体上,翻译质量很高,译笔流畅,可读性强,关键的语句附了原文。 1、个别译名与国内的不一致,但不影响阅读,比如“迪卡儿”、“沙特尔”等。 2、页44,有一处“ceteris paribus”,不知何故直接原文出之? 3、插图有一个严重错误,图16亚眠主教堂与图15兰斯主教堂重复,当为...
评分陈 平 译 本文原载于《新美术》2011年3期30-34页,转引自“维鲁特为美术史小组”公众号 按:本期我们将继续前两期未推完的潘诺夫斯基的《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推出此书的第四章。第四章通过大量例证说明了第三章提出的哥特式的“显明”原理,篇幅长,插图丰富。可惜原书的...
评分没有想到这么一本小小的书读了这么久,也是第一次比较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借鉴“葛兆光书评写作法”,谈谈自己学到的一些东西和看法。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图像学,他擅于将艺术作品同时代背景结合进行分析,本书也是将哥特建筑与其所处的宗教...
评分这本书很显然是潘诺夫斯基惊险的一跳,把经院哲学和哥特式建筑进行学术跨界,并论证了经院哲学和哥特式的平行发展关系。在潘氏看来,哥特式建筑是受到了经院哲学的影响而产生的建筑形制。不管是“思维习性”还是“行为方式”,都从经院哲学这一思想中进行了习得和融合。很显然...
评分陈 平 译 原载于《新美术》2011年3期4-14页,转引自“维鲁特为美术史小组”公众号 历史学家会不由自主地将历史资料划分为各个“periods”(时期),《牛津词典》恰当地这个词定义为“历史上可区分的各个部分”。既然可区分,每个部分之间就必定有某种统一性。如果历史学家想验...
图书标签: 建筑 艺术史 哲学 潘诺夫斯基 艺术 建筑史 经院哲学 哥特
欧文·潘诺夫斯基编著的《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关于中世纪艺术哲学宗教之间对应关系的探讨》在著名的威尔玛系列讲座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威尔玛讨论是为了纪念美国境内本笃教派创始人威尔玛而专门设立的系列讲座,以邀请著名学者到圣文森特学院举办专题讲座而闻名。《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关于中世纪艺术哲学宗教之间对应关系的探讨》中,作者一反当时历史学家划分历史时期让众学科彼此之间缺乏交集的做法,研究哥特时期建筑艺术与经院哲学之间同步关系。他将历史学家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所获得对关于历史分期的结论,与艺术史家所独立获得的关于艺术分期的结论放到一起研究,发现两者是完全同步调的,完全一致的。
论证的很精细,但是对于建筑盲来说,段位太高了些。
评分慧慧眼识书 虽然对咱来说 读起来有些难 不过是可以读完一段就感觉上一个台阶的好书
评分与埃米尔·马勒的《哥特式图像》配着看收获极大
评分段位太高,我空间思维太差。。。
评分有点意思。将经院哲学的叙述方式、逻辑推演、成文习惯与哥特建筑的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对应起来,尤其是作者谈到哲学体系著作的写作方式无一不是围绕题目,然后将详细论述划分部分,在每一个部分继续划分下去,以此类推的组织结构是在经院哲学兴起之后才出现的,而这种方式的改变对当时建筑思维的改变也起到作用。所以,其实,几乎所有现象背后都是人为因素的作用,关系到“运作方式”,这个行为模式就会牵涉到不同类别的人群、职业等,“建筑师总是与雕塑家、玻璃工艺师、木雕匠人等各种工匠艺人有着密切合作的关系,对于这些艺人的作品也随时随地地进行了解和研究”,作为建筑师“他在组织建筑工程的过程中,能够加以直接应用的是经院哲学里的那些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具体方式方法”。整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恰是这种“运作方式”,人物理路,这是核心
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