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綜論
第一章 宋明儒學之課題……………………………………… 003
第一節 正名:宋明儒學之定位… …………………… 005
第二節 所謂“新儒學”:新之所以為新之意義… … 013
第三節 宋明儒之課題… …………………………… 019
第四節 宋明儒之分係… …………………………… 039
第二章 彆異與簡濫…………………………………………… 055
第一節 橫渠明道之言理或天理… ………………… 057
第二節 明道之自體上判儒佛以及其言天理實體與伊川
硃子之不同… ……………………………… 069
第三節 存在之理與形構之理之區彆… …………… 079
第四節 存在之理與歸納普遍化之理之區彆… …… 089
第三章 自律道德與道德的形上學…………………………… 101
第一節 論道德理性三義… ………………………… 103
第二節 康德所以隻有“道德的神學”而無“道德的形
上學”之故… ……………………………… 123
第三節 “道德的形上學”之完成… ………………… 151
002 心體與性體(上)
第四章 道之本統與孔子對於本統之再建…………………… 165
引言… ………………………………………………… 167
第一節 孔子前性字之流行及生性二字之
互用與不互用… ……………………………… 171
第二節 孔子後言超越意義之性之傳統背景—《詩》
《書》中所錶現之道德總規與政規… ……… 180
第三節 孔子所以不常言“性與天道”以及子貢所以言
“不可得而聞”之故… ……………………… 188
第五章 對於葉水心《總述講學大旨》之衡定……………… 195
引言… ………………………………………………… 197
第一節 堯與舜:以器知天與人心道心… …………… 198
第二節 禹與皋陶:《皋陶謨》之天敘、天秩、天命、天討、
天聰明、天明畏… ………………………… 202
第三節 湯與伊尹:《湯誥》“降衷、恒性”與《中庸》“天
命之謂性”… ………………………………… 203
第四節 文王與無聲無臭… ………………………… 207
第五節 周公與原始的綜和構造… ………………… 212
第六節 孔子與仁教… ……………………………… 213
第七節 曾子與“孔子之傳統”兼論忠恕一貫… … 223
第八節 孟子之開德與言治… ……………………… 241
第九節 《 易傳》與周張二程… …………………… 256
第二部 分論一:濂溪與橫渠
第一章 周濂溪對於道體之體悟……………………………… 277
引言… ………………………………………………… 279
第一節 濂溪《通書》(《易通》)選章疏解… ……… 281
第二節 關於《太極圖說》… ………………………… 309
003
心體與性體(上)總目
第二章 張橫渠對於“天道性命相貫通”之展示…………… 359
引言… ………………………………………………… 361
第一節 《 正濛·太和篇》第一疏解:道體義疏解……… 378
第二節 “閤虛與氣有性之名”:性體義疏解………… 419
第三節 “閤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心體義疏解……… 455
附錄 佛傢體用義之衡定……………………………………… 489
第三部 分論二:明道、伊川與鬍五峰
第一章 程明道之一本論……………………………………… 003
引言… ………………………………………………… 005
第一節 天道篇… …………………………………… 021
第二節 天理篇… …………………………………… 049
第三節 辨佛篇… …………………………………… 075
第四節 一本篇… …………………………………… 079
第五節 生之謂性篇… ……………………………… 115
第六節 識仁篇… …………………………………… 178
第七節 《定性書》:答橫渠先生……………………… 191
第八節 聖賢氣象篇:對於聖賢人格之品題… ……… 200
第二章 程伊川的分解錶示…………………………………… 205
引言… ………………………………………………… 207
第一節 理氣篇… …………………………………… 213
第二節 性情篇… …………………………………… 227
第三節 氣稟篇… …………………………………… 255
002 心體與性體(中)
第四節 纔性篇… …………………………………… 271
第五節 論心篇… …………………………………… 273
第六節 中和篇… …………………………………… 289
第七節 居敬集義篇… ……………………………… 316
第八節 格物窮理篇… ……………………………… 320
第三章 鬍五峰之《知言》… …………………………………… 349
引言… ………………………………………………… 351
第一節 即事明道,道無不在… …………………… 355
第二節 首點心之大與久以明心與性之關係… …… 357
第三節 盡心以成性:性為自性原則,心為形著原則…… 366
第四節 天理人欲同體異用… ……………………… 372
第五節 心之遍在… ………………………………… 375
第六節 性為超越的絕對,無相對的善惡相… …… 378
第七節 心之永恒常在:無齣入、無存亡… ………… 383
第八節 是非、正邪、善惡之層次… ……………… 385
第九節 逆覺之工夫… ……………………………… 388
第十節 綜結:以仁為宗、以心為用… ……………… 396
第十一節 綜述《知言》大義… …………………… 410
第十二節 附論:關於硃子之論彪居正… …………… 438
第四部 分論三:硃子
第一章 硃子三十七歲前之大體傾嚮………………………… 003
第一節 二十四歲初見延平:綜述延平學之大端… … 005
第二節 二十九歲再見延平:此時之
“存齋記”之思想… ………………………… 031
第三節 三十一歲始受學於延平:由延平定其入路… 034
第四節 綜論硃子三十七歲前之大體傾嚮以及此後
其成熟之義理係統之形態… ……………… 042
第二章 硃子參究中和問題之發展…………………………… 069
第一節 三十七歲時之中和舊說二書… …………… 071
第二節 三十七歲時舊說下之浸潤與議論… ……… 089
第三節 三十八歲往潭州晤南軒時之議論… ……… 108
第四節 三十九歲時舊說下之浸潤與議論以及以南軒
《艮齋銘》為宗旨… ………………………… 113
第五節 中和新說之發端與完成… ………………… 122
第六節 王懋竑認新說“亦多未定之論”之非是… 142
002 心體與性體(下)
第三章 中和新說下之浸潤與議論…………………………… 161
第一節 四十歲時之浸潤與議論… ………………… 163
第二節 四十一、二、三歲時之浸潤與議論… …… 177
第三節 《中和舊說·序》之迴顧與道說經過兼論硃子與
延平之異同… ……………………………… 186
第四節 新說後關於持守、居敬、主靜工夫之定論… … 198
第四章 中和新說後關於“仁說”之論辨…………………… 209
第一節 引言:明道與伊川理解仁之綱領… ………… 211
第二節 《仁說》之分析… …………………………… 215
第三節 與張南軒論《仁說》… ……………………… 236
第四節 與鬍廣仲等論“觀過知仁”
與“先知後行”之問題… ………………… 271
第五章 中和新說與“仁說”後以大學為規模……………… 319
第一節 論知行… …………………………………… 321
第二節 論明德… …………………………………… 332
第三節 論緻知格物… ……………………………… 347
第六章 以中和新說與“仁說”為背景所理解之孟子……… 367
第一節 性、情對言預設心、性、情之三分:孟子所說
心性情纔… ………………………………… 369
第二節 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性命對揚… …… 385
第三節 盡心知性知天… …………………………… 396
第七章 心性情之形上學的(宇宙論的)解析……………… 405
第一節 關於明道所說之易體與神用之解析… …… 407
第二節 關於濂溪“動而無動,靜而無靜,
神也”之解析… …………………………… 410
第三節 心性情之形上學的(宇宙論的)解析… … 421
003
心體與性體(下)總目
第八章 枯槁有性:理氣不離不雜形上學之完成… …………… 441
第一節 論枯槁有性無性… ………………………… 443
第二節 理氣不離不雜形上學之完成… …………… 463
第九章 硃子晚年所確定錶示之論學之宗旨、境界與夫方法… 471
第一節 答廖子晦書:闢“洞見全體”… …………… 473
第二節 訓廖德明(字子晦):闢“有一塊物事光輝輝地
在那裏”… …………………………………… 475
第三節 訓輔廣(字漢卿):闢“求捷徑,去意見”… 477
第四節 訓餘大雅(字正叔):闢“懸空”…………… 479
第五節 訓潘時舉(字子善):言為學兩路… ……… 480
第六節 訓陳淳(字安卿):闢空捉天理… ………… 482
第七節 訓滕璘(字德粹):言“為學大端”………… 503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