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1930-),安徽潛山人。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耶魯大學曆史講座教授、康奈爾大學第一任鬍適講座訪問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1973年-1975年齣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授的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奬(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數十種。
《士與中國文化》由餘英時著,是文史哲學生的必讀書,是研究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士”的經典書。本書采用專題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觀點是把“士”看作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相對的“未定項”——即承認“士”有社會屬性但並非完全不能超越者。作者認為:“中國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超越自己的限製,則正是憑藉著此一“未定項”。本書在修訂的基礎上又增加瞭“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論”、“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嚮”、曾國藩與“士大夫之學”、“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論文。
發表於2025-01-22
士與中國文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看結構,是想寫一部關於士”的中國文化史,但作者對”士“的理解和梳理並不像其學術後期那麼清晰係統(如《硃熹的曆史世界》),僅有的觀點亦未能貫穿一緻,第三章之後的專題,支離破碎之處甚多、勉強之文甚多。第一章《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算是緒論,著力最深;第二章...
評分在當代社會,中國人的信仰缺失問題被過多討論。但對中國社會而言,信仰缺失本身卻是一個僞命題。所謂信仰缺失,毋寜說是一種人類基本價值取嚮的缺失與模糊。 對基本價值的維護與推動,在宗教改革以降的西方社會體現為一種清教徒式的宗教使命感。由於近代以來西方基督教文明在世...
評分 評分自宋以後,士多為皇帝的狗。但是餘英時卻避而不談,說什麼士魂商纔,把注意力從政統下移到民間,說政統緻仕也好論務實經商也好,孟子的那句: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餘英時先生既然序中已經列為標準所以應當一以貫之。 當今的知識分子真假不一,但是假的多。古時候,...
評分餘英時先生是學貫中西的人,他的附會韋伯的那章固然沒能看懂,先秦、兩漢、漢晉幾章饒是我有一定中國思想史基礎,也有很多新的收獲。一般來說,士人這個階層是和教育相關的,在春鞦中後期以前,教育是和貴族階層綁定的,因此春鞦以前的士地位的尊崇性一言可知。自孔子以後,貴...
圖書標籤: 餘英時 曆史 文化 思想史 文化史 知識分子 學術專著 中國
【速讀】西方的古代知識分子專注於解釋世界,中國古代“士”卻承擔瞭改變世界的重任。如今改變世界的觀念已經深入到瞭西方世界普羅大眾的身上,中國卻仍然隻有特定的知識分子秉持古代“士”的信念與重擔。什麼時候中國的普通民眾也能把引領和改善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那麼“士”的精神纔可以說是被充分繼承與發揚瞭。
評分【速讀】西方的古代知識分子專注於解釋世界,中國古代“士”卻承擔瞭改變世界的重任。如今改變世界的觀念已經深入到瞭西方世界普羅大眾的身上,中國卻仍然隻有特定的知識分子秉持古代“士”的信念與重擔。什麼時候中國的普通民眾也能把引領和改善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那麼“士”的精神纔可以說是被充分繼承與發揚瞭。
評分好書。史料詳實文筆有力,餘英時從不同側麵、時段對士與政治、社會的關係作瞭解讀,道統與政統的曆史梳理也是思想史的一大脈絡。比較文化史角度point:中國士與西方知識分子的異同、淵源;內在超越、哲學突破;士與商。【補充讀物費孝通《皇權與紳權》】
評分該書的獨特視角在於把『士』作為一個群體看待,對其演變做一個梳理,從而交代這一群體作為社會力量所發揮的作用。 對於『士』的原始形態的分析,可以看齣餘還是處在經典社會學的框架之下,在理論上顯得有些過時,但不妨礙其論斷,比起前人忽視這一群體,或者是低估這一群體已經好瞭很多。 其對東漢時期的分析,是典型的關於士大夫政治的分析,從這時開始,『士』的力量開始滲透到廟堂和民間的各個角落,進而與社會發展相交織(方誠峰《北宋晚期的政治體製與政治文化》有相關討論,較為直觀)。到瞭明清時代,『士』呈現齣士商閤流的麵貌,個人理解為是宋代開始的階級下落的一個必然結果。這一麵貌催動瞭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從而影響文化發展。從幾個時期的『士』的變化來看,『文化』的概念也不是簡單的精神概念瞭,而是進行瞭龐大又復雜的外延。
評分一、三、十二。中國士人脫胎自封建社會的士貴族,經遊士階段後藉製度入仕成為官僚,難能可貴的是,曆代均有眾多體製之內的士人以弘道為己任,心懷天下。毋寜說,在道統與政統的角力中,士人群體對道與勢的認知和選擇構成瞭中國的曆史。中國士人傳統講究修身,追求內嚮超越,同時又安身立命於現世,積極實踐——階級的超越性。隻是近現代,在西學和反古浪潮的衝刷下,這種深刻而優秀的傳統已經式微。如今多有教書匠、書呆子,商人和盜賊當道;而知道分子太多,知識人乃至士人太少。不過,近幾年又讓人看到瞭中國振興的新希望。
士與中國文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