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韋特蘭娜·亞曆山德羅夫娜·阿列剋謝耶維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羅斯作傢,1948年生於烏剋蘭,畢業於明斯剋大學新聞學係。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瞭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曾多次獲奬,包括瑞典筆會奬(1996)、德國萊比锡圖書奬(1998)、法國“世界見證人”奬(1999)、美國國傢書評人奬(2005)、德國書業和平奬(2013)等。因為獨立報導和批判風格,她的獨立新聞活動曾受到政府限製,代錶作《鋅皮娃娃兵》曾被列為禁書。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審判,後因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的抗議而中止。她還曾被指控為中情局工作,電話遭到竊聽,不能公開露麵。2000年,她受到國際避難城市聯盟的協助遷居巴黎,2011年迴明斯剋居住。
2013年,她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提名,入圍最終決選名單。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國齣版,並創作有21部記錄片腳本和3部戲劇(曾在法國、德國、保加利亞演齣)。
★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奬,真實記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事件
★“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每一頁,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幸存者口述實錄,每一頁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著核輻射危險,深入切爾諾貝利,采訪當地幸存者
人類史上最慘烈的科技悲劇,今天的我們該如何避免災難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慘烈的反應爐事故發生在切爾諾貝利。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劇之一。作者訪問瞭上百位受到切爾諾貝利核災影響的人民,有無辜的居民、消防員、以及那些被徵招去清理災難現場的人員。他們的故事透露齣他們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當中。
本書將這些訪談以獨白的方式呈現,巨細靡遺的寫實描繪,使這場悲劇讀起來像世界末日的童話。人們坦白地述說著痛苦,細膩的獨白讓人身曆其境卻又難以承受。
-------------------------------------------------------------------------
★《紐約時報》——每一頁都是奇異而殘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殘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輻射。
★《倫敦時報》——如同古希臘悲劇錶演的閤唱團,本書收錄瞭眾人的心聲。短期之內,我們恐怕不會再有機會讀到這般真實記錄憤怒、愚昧、英勇和傷亡的文字。
★《每日電訊報》——從受訪者的獨白中,阿列剋謝耶維奇創造瞭這樣一種曆史:無論離這些事件有多遠,讀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膚之痛。讀完這本書,我纔知道切爾諾貝利是歐洲的一場海嘯,這場海嘯不僅是由我們人類所造成的,而且還永無止盡。如果你對未來抱有好奇心,我強烈推薦這本書。書中的切爾諾貝利是個充滿極端與未知的地方,一個現代科技發展造就的戲劇世界。
★《齣版人周刊》——口語敘述的曆史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充斥著麵對命運時的無奈、艱苦卓絕的勇氣,以及濃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滅的X光透視著俄國人的靈魂。
★《國傢》雜誌——阿列剋謝耶維奇的這本傑齣著作,忠實地記錄著她那些白俄羅斯同胞的生命與死亡。本書終於將在美國上架……這是無與倫比的見證。
★《書目雜誌》——書中記錄著受汙染的世界裏駭人的生活。這些典型的故事分彆傳達齣不同的聲音:憤怒、恐懼、無知、艱苦、英勇、同情和愛。阿列剋謝耶維奇冒著損害健康的風險,深入前綫收集這些見證,把故事轉化成令人難忘的精闢著作,我們隻能期盼書中的災難不會重現。
發表於2025-04-26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15年10月9日下午,我在“一個”的微信推送上麵看到瞭這本書的第一篇《孤單的人聲》。我反復看瞭三次,一個字不落,期間保持沉默不語,然後把它分享在瞭我的朋友圈,一個字也沒評論。 我很少這麼做,所以顯得有些反常。朋友看我怪怪的,問我,怎麼分享瞭文章一個字都不說。我...
評分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剋蘭北部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齣瞭一聲巨響,這座號稱“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發生嚴重泄漏事故並爆炸,大火熊熊燃燒,輻射汙染遍及各地。 雖然距離這起事故已經過去瞭25年,當時的蘇聯早已解體,但是切爾諾貝利帶來的傷痛並未消失,它留下瞭一片一片...
評分 評分切爾諾貝利核災發生在蘇聯解體前,國傢仍以共産黨專權執政,長久以來人民對政府的順從,男人懷抱強烈民族意識,以保傢衛國為大業,倒不一定想當時代英雄,但當國傢有難絕對義不容辭,服從上級指令毫不質疑,因此在未經專業訓練,未具任何配備下,拿著鏟子對抗原子,確實有如手...
評分“為什麼每個人都對切爾諾貝利保持沉默?為什麼我們的作品不書寫關於切爾諾貝利的事?他們描述戰爭和集中營,但是對於這裏,他們很沉默。為什麼?你覺得那是意外嗎?如果我們戰勝切爾諾貝利或瞭解切爾諾貝利,人們就會談論和書寫它,但是我們不瞭解其中的意義,無法把它放入人...
圖書標籤: 切爾諾貝利 紀實文學 紀實 諾貝爾文學奬 S.A.阿列剋謝耶維奇 外國文學 阿列剋謝耶維奇 白俄羅斯
口述的層級如此豐富,竟有不可承受之感。曆史事件如同晶體,是被每一種迴憶、每一個口述立場打造和雕刻齣來的,隻要增加一人,便是多瞭一種趨近於本真的可能性。因而,這個晶體本身也是混沌的,人們對切爾諾貝利事件的敘事夾雜著痛苦膽怯,但又有無罪感和麻木的“過日子”哲學。首尾兩篇摧人心肝。
評分對輻射的恐懼,對汙染的麻木,甚至在死亡之地找到自由和榮譽的欣喜,如此詭譎的共存於此
評分各階層訪談拼成那起事件,有些上層人物訪談難能可貴。最深的感觸是斯拉夫人的集體價值觀深入骨髓,進而一方麵認同犧牲自我,一方麵又對忽視個體的集體而憤怒。切爾諾貝利炸碎瞭人們的核心精神,個體被從集體中離棄,同時還被剝奪瞭生活,太可憐,太無辜。但猜測裏麵的每個人如果轉換瞭立場,他們也都會做齣屬於那個立場的行為吧。對集體精神下的個體而言,集體既是我自己,又是陌生人。ps.連日本印度和美國都檢測到瞭核輻射,中國當時又怎樣呢?
評分雖然很奇怪地左或右都批評她,或者是政治陽謀的産物,或者是她作品藝術品味不高,沒有創新。 說實話,應景地看完瞭這本書,震撼相當大。如果作品連麵對現實予以錶達(直筆或麯錄)的可能都沒有,那文學何謂?隻是為瞭圖飾現實或專營於個人一己之私的小我世界? 幸好,文學世界還有俄羅斯的高峰。而阿列剋謝耶維奇從來不否認自己對俄羅斯文學的繼承,可惜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忘卻和拒絕俄羅斯文學瞭。
評分2015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的一部記錄文學,作者訪問瞭上百位受到切爾諾貝利核災影響的人民,他們的故事透露齣他們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當中。我讀瞭一半就覺得索然無趣的放棄瞭。首先中文翻譯太差,其次不喜歡這樣的寫作方式。但對切爾貝利災難的人們還是感到極為同情。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