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济顺教授,1949年生,上海人。1978年-198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历史学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著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
有人说上海史是历史学界的“宠儿”,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确实如此。魏斐德、李欧梵、叶文心等海外著名学者都有关于上海的、堪称经典的研究著述,国内学界,则有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本书特点表现在作者不是宏观叙事,而是从里弄、影院、报业、大学等社会文化微观层面探讨解放初期上海历史的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的上海,在经历天翻地覆大转折的时候,其文化、观念、习俗也延续着某些惯性的东西。由此也提示我们,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都市远去,摩登犹在”——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无踪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续?国家“入场”与都市“在场”怎样互动?……如同问题的发掘难以穷尽,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发新问题的余地。本书仅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文化作一次重访,以期将历史巨变中那个远去的都市拉回到历史的真实中来。
本书让我们穿过时光的机器,回到60年前的上海,作者没有对上海进行宏观上的叙事描述,而是从影院、弄堂、以及社会文化这些微观层面探讨上海的历史断裂与延续。50年代的上海,在经历了解放,以及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中,或许为时代的发展留下了烙印。书中张教授所说的“都市远去...
评分在我脑海的上海一直是走在时尚前沿,歌舞升平的摩登之都,十里洋场,百媚千娇。其实那不过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光景,我却忘了它也曾经历过上个世纪50、60那个特殊时代,呈现着与其原来都市生活完全不同的断裂文化。看题目即可知,张济顺所描述的是50年代的上海特殊历史,都市生...
评分这本书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张济顺教授所著,书名比较吸引人,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书中,作者不满足于大量史料的掌握,不满足于宏阔历史场景的铺陈,不满足于生动故事的讲述,特别是自觉以“路径依赖”为警示,避免过度受制于传统上海历史书写的影响,同时也避免陷入...
评分《远去的都市》这本书整体设计很有格调,淡雅的色彩,尤其封面上的那句话“都市远去,摩登犹在”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香奈儿的名言“繁华易逝,风格永存”,O(∩_∩)O哈哈~这本书选取了“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社会...
评分拿到这本书,知道作者长期研究上海史,作品数量虽不多,但质量不差,在该领域内颇有影响,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并做学术讲演。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1950年代的老上海,一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历史在城市生活、市民文化等方方面面没有也不可能...
关于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力著,规避了以往革命史写作中常规的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叙事,而是从人和社会场所这两个微观层面入手详加分析。就人而言,选择了劳动人民、知识分子和小市民这三个群体,就社会场所而言,选择了里弄、影院、报业、大学等具有典型上海都市特征的地点。虽然是从小处入手,但透过这些典型群体和场所,足以管窥解放初期上海历史和都市文化的断裂与延续的全貌。
评分华师大党委书记退下来后写的书,总体意思不大,祖上也算是名流了,写一本家族历史可能更有意思,本书最有价值一点是,中共如何渗透进上海基层,最终还是靠经济控制,计划供给,切除了所有其他的路径,不得不依靠。
评分关于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力著,规避了以往革命史写作中常规的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叙事,而是从人和社会场所这两个微观层面入手详加分析。就人而言,选择了劳动人民、知识分子和小市民这三个群体,就社会场所而言,选择了里弄、影院、报业、大学等具有典型上海都市特征的地点。虽然是从小处入手,但透过这些典型群体和场所,足以管窥解放初期上海历史和都市文化的断裂与延续的全貌。
评分华师大党委书记退下来后写的书,总体意思不大,祖上也算是名流了,写一本家族历史可能更有意思,本书最有价值一点是,中共如何渗透进上海基层,最终还是靠经济控制,计划供给,切除了所有其他的路径,不得不依靠。
评分这不仅是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更是一部公民被重新驯化回臣民的历史。新问题来了:香港会成为下一个上海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