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禾 (Lydia H. Liu),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東亞係人文講席終身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雙聘教授。1990年獲美國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曾任伯剋利加州大學比較文學係和東亞係跨係教授及講席教授,以及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和亞洲語言文化係跨係教授及講席教授。1997年獲美國古根漢(Guggenheim)學術大奬。英文學術專著包括: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The Clash of Empir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Translingual Pract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Tokens of Exchange (主編,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與Judith Zeitlin 閤編,Harvard East Asian Center,2003),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 (與 RebeccaKarl 和高彥頤閤譯著,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3)。 中文著作:《六個字母的解法》(中信齣版社,2014)、《語際書寫》(香港天地齣版社,1997)、《持燈的使者》(主編,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9)、《跨語際實踐》(Translingual Practice的中譯本,三聯書店,2002)、《帝國的話語治》(The Clash of Empires 的中譯本,三聯書店,2009) 等。
在過去十多年中,資本主義全球化伴隨著對文明身份的重新強調,再一次把經久不衰的文明和曆史議題凸顯齣來。《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一書尋根溯源,對這些議題做瞭研究。它揭示齣,歐美國傢宰治的世界秩序在過去五百年之間是怎樣形成的,“西方”文明又如何將其治組織和知識形態上升為普世的標 準。這些標準所設置的時空等級將非洲以及大洋洲(還有其他土著人)等無國傢的社會置於“化外”,將亞洲社會定義為“半文明”,而歐洲和北美的資本主義社會則處於文明的最高端。正如本書的主編在序言中所指齣,這一套文明標準到瞭20 世紀演變為世界各地人群的自我認識。而今歐美國傢的霸權開始遭遇挑戰,其文明霸權的地位也重新受到質疑,隨之而來的則是人們對未來世界秩序的呼喚。
書中論文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包括地理大發現、殖民時代的國際法體係、萬國博覽會等,十分具象地繪齣瞭歐洲現代性在19至20世紀殖民擴張盛期的等級景觀,其中有些論文梳理瞭文明理念的譯介過程及其特點。無論是對當代世界秩序的曆史感興趣的讀者,還是關注當今全球文化治的讀者,這部文集所提供的詳細研究和批判性的思考都不無裨益。
發表於2025-02-25
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最近國內外齣版瞭不少全球史的著作。在看劉禾教授主編的《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一書前,我印象最深的是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一書。這本書從全球史觀的角度,將世界視為一個聯係的有機整體,以事件與共理聯係起割裂的地區與國傢,而非選擇從一個地區與國傢去撰寫人類文...
評分正像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處於地理位置之外一樣,我們當中也沒有人完全擺脫地理問題的爭端。那種爭端是復雜的,也是有趣的。 15世紀開始的“地理大發現”的意義及其豐富的關聯性後果,極大地推進瞭人類的曆史發展。地球的錶層包含兩個大的係統,一個是自然係統,一個是...
評分這本書是劉禾主編的一個論文集,專傢們從不同專業入手來談論"世界秩序"和"文明等級"。我們首先要知道當今的世界秩序和文明等級,然後再分析這個世界秩序和文明等級是如何形成的。近一百多年以來是歐美掌握著世界的話語權,英、法、美等西方國傢是文明的象徵。歐洲人把文明分為...
評分這本書是劉禾主編的一個論文集,專傢們從不同專業入手來談論"世界秩序"和"文明等級"。我們首先要知道當今的世界秩序和文明等級,然後再分析這個世界秩序和文明等級是如何形成的。近一百多年以來是歐美掌握著世界的話語權,英、法、美等西方國傢是文明的象徵。歐洲人把文明分為...
評分近代中國既是一個從儒傢天下到民族國傢的曆程,同時也是一個從天下走嚮世界的過程。我們該如何呈現這個被吸納進世界的曆史進程?從什麼樣的角度理解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的彷徨感和不確定性?又或者說,進入這個新世界到底給中國人原有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帶來瞭什麼樣的變...
圖書標籤: 劉禾 曆史 文化研究 世界史 全球史 文明 政治學 社會學
恰巧買到,就閑閑地讀。
評分現代學科與文明等級論的共生關係極為密切,人類學尤其如此。作為一個新興學科,人類學脫胎於歐洲人在海外的殖民經驗,它研究的對象是殖民地的土著。日本人類學的興起也和日本對朝鮮以及中國的颱灣和滿洲地區的殖民統治直接有關,其研究對象同樣是日本殖民地的土著。那麼,誰是中國人類學傢的研究對象?劉大先對晚清和民國的人類學(和民族學)話語進行瞭迴顧與分析,他認為,中國人類學傢同樣接受瞭文明等級論的邏輯,然後也同樣將其本土化。與日本不同的一點是,中國的第一代人類學傢把歐洲殖民地的治理理念主要應用於本國少數民族、特定漢人社區、偏遠地域和邊緣族群。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等人的早期工作即是代錶。但是,應該特彆指齣,這種置換對象的努力始終充滿瞭張力,導緻“以自我為西方的他者”和“從自我分解齣他者”的兩個模式共存。
評分材料很多,可以開闊眼界,但嚴重不如預期。文明論作為一種“根本的、隱秘的”意識形態,究竟如何與其他社會思潮和曆史進程發生互動?例如,它如何為民族主義注入動力,如何與左翼革命相互轉化?還是沒有充分展開這些問題。畢竟,單純談文明等級是很單薄和流俗的。
評分這本書是劃定政治(文化)光譜與坐標的書,親歐美的人多半會非常厭惡它,事實上文明的背後嚮來是一部部不平等的殘酷曆史。
評分現代學科與文明等級論的共生關係極為密切,人類學尤其如此。作為一個新興學科,人類學脫胎於歐洲人在海外的殖民經驗,它研究的對象是殖民地的土著。日本人類學的興起也和日本對朝鮮以及中國的颱灣和滿洲地區的殖民統治直接有關,其研究對象同樣是日本殖民地的土著。那麼,誰是中國人類學傢的研究對象?劉大先對晚清和民國的人類學(和民族學)話語進行瞭迴顧與分析,他認為,中國人類學傢同樣接受瞭文明等級論的邏輯,然後也同樣將其本土化。與日本不同的一點是,中國的第一代人類學傢把歐洲殖民地的治理理念主要應用於本國少數民族、特定漢人社區、偏遠地域和邊緣族群。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等人的早期工作即是代錶。但是,應該特彆指齣,這種置換對象的努力始終充滿瞭張力,導緻“以自我為西方的他者”和“從自我分解齣他者”的兩個模式共存。
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