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谦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转至耶鲁大学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5-1997任教于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1997年至2015年6月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终身教职。2015年7月后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3年),《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书画》(与张子宁等合作。佛利尔美术馆,2003),《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广西师大出版社增订版,2015),《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荣宝斋出版社,200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精装本,2015),《白谦慎书法论文选》(荣宝斋出版社,2010),《吴大澂和他的拓工》(海豚出版社,2013)。和华人德合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获首届“兰亭奖”编辑奖(2002)。

出版者: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白谦慎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307
译者:
出版时间:2016-6
价格:62.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958170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白谦慎 
  • 艺术史 
  • 艺术 
  • 书法&书法研究 
  • 文化 
  • 社会 
  • 中国文学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的经典?《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个理发店的招牌。白谦慎教授借这两幅作品,思考书法的本质问题。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 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被作为临习的典范。但为什么有些书法家把古代 “穷乡儿女” 的字迹奉为圭臬,对当下类似的书写却不闻不问?我们究竟以什么来界定“书法”?又如何看待书法中的“经典”?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但却涉及许多社会文化的层面。比如,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和修辞策略的关系等等。本书通过描述和分析古今书法中的一些现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白谦慎先生这本书,初读起来如同戏言。由以王小二的故事尤为辛辣。,这其中也引出一段现实的公案。但细细品味起来,却嬉笑怒骂间却隐藏作者严肃的思考即:何为经典?尤其是书法在经历了碑学的洗礼之后,形成了一套完备又不同于帖学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标准。这一套工具的兴起绝非偶...

评分

白谦慎先生这本书,初读起来如同戏言。由以王小二的故事尤为辛辣。,这其中也引出一段现实的公案。但细细品味起来,却嬉笑怒骂间却隐藏作者严肃的思考即:何为经典?尤其是书法在经历了碑学的洗礼之后,形成了一套完备又不同于帖学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标准。这一套工具的兴起绝非偶...

评分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介于书名,甚是不理解,一直未收入囊中。 一年后阅之,不得不佩服时间之手的神奇,任何事物的认知、理解一定是一个过程。 急不来,跨不过去。 去年,琪琪老师的艺术课里谈到徐冰老师的“字”,开始我只是觉得哗众取宠,仔细看他的作品却又看到隶书楷书的规...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们为什么平时就找不到生活中这么多的惊鸿一瞥的书法。

评分

从碑学到二十世纪考古发现,更多的古代书迹被包括到书法的范本中审美域在扩大,什么样的书写才能最终进入经典系统?何为经典?什么是好?审美标准是否有高下之分?这本书提出的很多问题确实值得深思,有意思。

评分

很有趣的思考,不过所谓“干货”就很少了

评分

好看的书。“意趣”是个什么东西?是长久的专业训练会杀死的吗?时间令一切不朽?傅山对同代非专业书法的欣赏是否也是一种对古代的间接回归?中国书法的实践里,很触动我的一个例子的是公园里用水习字的老人:一个个字迹,成即隐去,“写在水面上的文字”,不拿不朽当回事儿。

评分

欣赏白谦慎的思考,一方面,他把当代书法置于整个书法历史中的一环来反思“与古为徒”的原因,把类似“娟娟发屋”一类的书写当成当代的平民书法与唐人写经,北魏碑刻,颇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的自信;另一方面,他也强调当代书家与民间的关系不应当是简单的“学习”,而更应该是回馈与传播(类似陈振濂办书法教师培训的工作),暗讽了一把空言“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书法作品”,实际并无靠近民间意图的书法家,作为文化观察,也带几分左派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