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孤独意味着自由和发现。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的访谈录
★ 洛丽塔•蝴蝶•创作卡片•记忆•死亡•灵感•俄罗斯……关于纳博科夫的一切
★ 《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采访
★ 毒舌+迷人+睿智一如他的所有文字
《独抒己见》是解开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一把钥匙。选目很难得地几乎完全围绕他的自我:22则媒体访谈、11封致杂志编辑的信,14篇文论,包括在别的集子里很难摆放的昆虫学研究文章。从某种角度讲,选目编排就是一种声音,一种意见的申发。不同于纳博科夫其他的小说作品,本书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述”,纳博科夫在其中直接而鲜明地表达在小说中很少有机会呈现的观点和好恶。这些坚定意见的背后,是纳博科夫本人生活和思想颇为清晰的呈现,对深入了解纳博科夫的生涯及作品,读懂《洛丽塔》《微暗的火》《爱达或爱欲》……乃至俄国文学及美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备重要意义。
正如英文书名“Strong Opinions”所体现的那样,全书闪耀着纳博科夫强烈的个人风格:迷人、刻薄、具有挑战性又令人忍俊不禁,一如他写过的其他文字。虽然访谈皆为书面访谈,却在来访者和受访者的观念角力之间产生了火花四溅的现场感,令人读来会心一笑。面对《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提出的刁钻问题,他谈及生活、文学、教育、电影以及其他种种主题:“洛丽塔”如何险些付之一炬;对蝴蝶怎样迷恋一生;什么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翻译及创作艺术的终极标准是什么……他毫不理会那些读不懂他作品的庸众,乐于宰杀那些他不喜欢的文坛神牛,编造带有优雅谜底的谜语,将“纳氏毒舌”进行到底。
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纳博科夫如是说。从这本真正意义上的自述,读者得以踏上他脑海中那座险峻而美妙的精神岛屿,开始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文/栗一白 别人揣测的、妄议的终究是雾里看花,只有在《致薇拉》还有《独抒己见》里,才能看到实实在在的纳博科夫。尤其在《独抒己见》里,直接开启360度无死角高清模式,针对电视台和报刊对他的一些访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他黑别人,也勇于自黑,完胜现在的毒舌主持,只是回...
评分纳博科夫是作家群中独树一帜的人物。在创作方面,他反对各种流派,他直言不讳地宣称:“世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就是天才派。”他不属于任何流派,特立独行,离群索居。对于他的作品,有的人疯狂地喜爱,迷恋不已,也有人不以为然,完全无感;在生活方面,他有自己的爱好,不为...
评分如果你没有纳博科夫的学识,也没有纳博科夫的人生经历,也没有阅读过纳博科夫所讨厌的弗洛伊德的书,那他的见解实在对于你来说无益。纳博科夫的固执可以是执着、可爱,但是你的固执可能就是偏见、浅薄了。 以下是我认为书中一些有意思的语句: 不是。我一向不善言辞。我的词汇...
评分 评分纳博科夫既是文学家、又是生物学家,在诗歌《致我的灵魂》里,他把自己说成是“没见过世面的大自然的热爱者,一个迷失在天堂里的偏执狂”,而这个天堂乃是由蝴蝶和飞蛾构成的。对鳞翅目昆虫的终身迷恋,不仅使翩飞的蝴蝶成为他作品中的个人化标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
「Strong opinions」读《说吧,记忆》的时候,我说我觉得纳博科夫是个很温柔的人,现在我要收回自己当初那个大胆的论断→_→
评分“毒舌”+诙谐+巧思+兴趣爱好,666。这是纳博科夫的“花絮”,也可以看做是讲稿系列的延伸,是他的“人生讲稿”。从灵动的文学创作思想到在回答中渐渐显出具体形状的“一身美国肥膘”的胖老头,从表达对各作家一如既往的鄙视到与杂志编辑们有趣的交锋,这个老头跟随内心,只取悦自己,就像俄国人撤离阿拉斯加后,寂寥冰原上“鼓掌的海豹”,人踪难觅,仅有的生物还在瑟瑟发抖,但这正是它的快乐。爆(豹)笑中。
评分“毒舌”+诙谐+巧思+兴趣爱好,666。这是纳博科夫的“花絮”,也可以看做是讲稿系列的延伸,是他的“人生讲稿”。从灵动的文学创作思想到在回答中渐渐显出具体形状的“一身美国肥膘”的胖老头,从表达对各作家一如既往的鄙视到与杂志编辑们有趣的交锋,这个老头跟随内心,只取悦自己,就像俄国人撤离阿拉斯加后,寂寥冰原上“鼓掌的海豹”,人踪难觅,仅有的生物还在瑟瑟发抖,但这正是它的快乐。爆(豹)笑中。
评分“问:您的生活是否达到了您年轻时的期望?答:十五岁时,我想象自己七十岁时是一个世界著名作家,一头白发,波浪起伏。今天我实际上成了一个秃头。”
评分此书主体内容是1960s至70s初纳博科夫接受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的采访记录(此部分可读性高),后面有一部分文选(探讨翻译问题居多,纳博科夫主张直译)。在访谈录部分,纳博科夫幽默耿直展露无遗(与马尔克斯一样,都说自己不擅谈而擅写,因此访谈多是以书面问和书面答的形式),文学审美的好恶分明(说毒舌也不为过),不逐大流,称赞卡夫卡、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别雷(《彼得堡》)、塞林格、厄普代克、威尔斯(用了崇拜)等人;嘲笑康拉德、加缪、福克纳、海明威、艾略特、庞德、托马斯曼、萨特、帕斯捷尔纳克等人。生活和写作经历多篇拼图完整呈现;政治主张、生活理念也都是自由主义,推崇美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