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前347年),生于希腊雅典,双亲皆来自重要的贵族家族。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受教于苏格拉底。他曾游学外地,约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办学园,亚里士多德亦曾就学于此。柏拉图的学说对于欧洲的哲学与整个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据亚历山大时期的忒拉绪洛斯,其作品有35部对话及书简,其中较为知名的有《理想国》《苏格拉底的申辩》《会饮》《斐多》《法义》等。
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1899—1973),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曾就读于汉堡大学,192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至1932年,任职于柏林犹太研究学院。1938年移居美国。1938至1949年任教于纽约新社会研究院:1949至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1973年10月18日去世。
施特劳斯被认为是20世纪极其深刻的思想家。他对经典文本的细致阅读与阐释方法,构成了20世纪解释学的一个重要发展:他的全部政治哲学研究致力于检讨西方文明的总体进程,强调重新开启古人与今人的争执,并由此审视当代思想的种种潮流。
发表于2025-02-24
普罗塔戈拉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柏拉图 哲学 经典与解释 刘小枫 古典学 政治哲学 柏拉图对话录 施特劳斯
《普罗塔戈拉》《会饮》《斐德若》《斐多》是柏拉图最富文学色彩的作品,按戏剧时间编成四联剧,即“柏拉图四书”(亦可称为“苏格拉底传”),由刘小枫教授妙笔译出,为简注本,适合本科生和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本书是“四书”中的《普罗塔戈拉》单行本。与简注本的柏拉图四书文本相比,本书是《普罗塔戈拉》中篇注疏,包含施特劳斯讲疏、译注、其他西文译注三种注释,注重疏通文意,避免繁琐,此外译者划分了章节并加了小节标题,读之如名师面授机宜,使读者能更容易进入柏拉图的文字腠理,领略柏拉图的文学风采和哲思深度。本书是适合人文 – 社会科学的研究生阅读的柏拉图中级读本。《普罗塔戈拉》是苏格拉底亲自讲述的一段经历,在柏拉图所有的作品中堪称最富戏剧性。它记叙的事件本身很简单。一个名叫希珀克拉底的雅典年轻人听说闻名遐迩的智术师普罗塔戈拉到了雅典,激动不已,一大早敲开苏格拉底的门,要苏格拉底同他一起去见下榻雅典富人卡利阿斯家的普罗塔戈拉,引荐他做普罗塔戈拉的学生。苏格拉底责备希珀克拉底鲁莽,还不认识普罗塔戈拉是怎样的人就冒失地决定把自己的灵魂托付给这人。不过,尽管苏格拉底让希珀克拉底意识到做智术师的学生是丢人的事情,最终还是带他去见了普罗塔戈拉。可是,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的交谈,而非普罗塔戈拉与希珀克拉底的交谈。原来苏格拉底带希珀克拉底去见普罗塔戈拉,为的是通过自己与普罗塔戈拉交谈让希珀克拉底亲眼看到,做普罗塔戈拉这种哲学家的学生的确十分危险。
德性是否可教?如果“可教”,应该如何教,如何学?如果不可教,又是基于什么困境?德性到底是什么?德性有哪几种(正义,智慧,节制,勇敢,虔敬……),它们是否统一,如何统一? 一位谦逊的聆听者,大概比“自信”的演说家,更值得尊敬。但成长为合格的聆听者却似乎比成为成功的演说家更难。 语言从来不是炫耀(对他者)和矜夸(对自我)的资本,而是交流(对他者)和修行(对自我)的钥匙。 ps:施注还要继续玩味。
评分晚上读的有点粗,观点简单梳理,由开始的德行神授到后来的教育与谁来教育,最后展开对伊比鸠鲁简单追求幸福带来社会风气的批判。大致如此吧,改天再重新读一下……晚上状态不太好。
评分酣畅淋漓
评分我头枕着它睡,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评分普罗泰戈拉被吊打,施疏真的好赞。简单平实的讲话暗藏杀机,同时每个角色的神态、行为、言语暗含深意。而且这一篇没有具体反映苏格拉底本人的真实立场,不是建构型对话而是无答案的,不过对话过程中引导了希波克拉底的选择,也算是教育。大问题是:“把灵魂托付给谁来教?”其中包含了德性教育是否可能(并未得出答案,也未详细阐释教育在灵魂交流之间的具体地位;政治德性是否由城邦培养还是自然而来;怎样的德性教师才是好的)。实际上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众人赞同的德性观:由于好就是快乐,因此算计快乐的知识就是明智。而恰当的勇敢则是出于智慧的勇敢。在这里将德性等于算计快乐的技艺和工具,因而可教。可教实际上和社会性、技艺相关,显然智慧在此被当做追求快乐的工具。但苏认为不可教,实际上推翻了这一“技艺”德性观。哲人应当对大众说话么?
普罗塔戈拉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