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霍弗(EricHoffer, 1902-1983)的一生十分传奇,7岁失明,15岁复明,父母早逝,靠自学成就学问。长年从事码头搬运工作,1964年成为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级研究员后,仍未离开码头,其许多观念都是在码头工作中形成,因此他也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1982年获里根总统颁赠总统自由奖章,生平著作超过10部,包括《激情心灵状态》、《变迁的磨难》、《我们时代的脾性》等,曾多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狂热分子》是他第一部和最著名的作品。
发表于2025-02-24
狂热分子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1 文革刚刚开始,有一天郑念从街上走过,看到一个年轻女子跌倒在地,一群红卫兵围住了她。这群人中,有一个在脱她的鞋子,一个在剪她的裤管。挣扎了一阵,后来他们干脆把她的裤子脱掉了,围观的人都笑了起来。她还在挣扎,一个红卫兵掴她的脸。她木木地坐在泥地上,脸埋在双手...
评分经典哲学要做到的第一件事,惜字。农民工埃里克·霍弗显然比小白脸马克思更精明,通篇无废话,要是小马也能做到这样,身体足够能扛到大胡恩和小白马的基情人生拍成电视剧版。 不过这不是霍弗优于小马的制高点,最重要的他选择了以小人性来剖析大批人,而小马却用大人性来划...
评分最近以来,我渐渐对一个人类物种,或者说是人类特性有了较多的认识,那就是那些不想解决自身问题,改进自身缺陷的人总是喜欢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外界,从小事上的指责他人,一直到憎恨自己的家族,组织,乃至整个世界。 重点是,他们无法承受自己犯了错误,自己不够完美的现实...
评分老家的墙上挂着耶稣的画像,因为奶奶大约在她50岁之后,成了虔诚的基督徒。奶奶过世数年后,常年在外的我某次回家,发现老妈悄然继承了奶奶的衣钵。换言之,上帝收编了我们家仅有的两个女人,呵呵。也因此,老妈对外一向宣称,我们是信耶稣的家庭,碰到其他基督徒,也格外而莫...
评分《狂热分子》一书作者埃里克•霍弗有着传奇的一生:7岁失明,15岁复明,父母双双早亡,过了近十年流浪零工的生活。通过自学成为伯克利大学高级研究员之后他仍未离开码头,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 霍弗深感自己生活的世界空前嘈杂,他在此书中摒弃一切言不尽意的浮躁,深...
图书标签: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群体心理学 心理学 狂热分子 政治学 社会 政治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有友邻评论说,本书是作者从个人的生活经验(社会观察)中提炼的观点,是由一句句断语构成的,并非科学严谨的社科著作,没有多少学术含金量。我不这么看。研究人的学问,以概念和逻辑为工具,以统计数字为论据,得出的结论,未必比敏锐的洞察力更可靠。
评分这个书放到今天在学术上大概是成疑的,有结论无论证,或者论证得很不充分。不过,大智或大谬都出自这类书,因为作者往往对真理或谬误(某种程度上,谬误乃真理的扭曲反映)有一种直觉的把握。 大概是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初吧,作者所选取的例子除纳粹和苏联外,第三多的要算中国了。而且,作者还专爱拿老蒋和某党说事:“蒋介石的一大败笔就是八年抗战结束后,未能及时找到一个代替日本人的新魔鬼。这位雄心勃勃却头脑简单的将军大概是太自负了,以致未能了解,会让中国群众团结起来的因素并不是他,而是‘魔鬼’日本所激起的民族激情”。某党显然深谙此道:如今的“魔鬼”可不止一个,而是围绕了中国足足老大一圈。
评分暨大图书馆挺逗,这本儿书旁边摆的大概是《意大利共产党史》《法兰西工人运动纪要》《工人与工会》等等之类的书........
评分每一段每一字都可以摘出来做格言警句~~然后对号入座我大天朝历史与当下
评分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
狂热分子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