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勒佩尼斯(Wolf Lepenies,1941年— ),德國社會學傢、政治學傢,2006年德國書業和平奬獲得者。曾任德國柏林高等研究院院長(1986—2001),現為該學院的終身教授。勒佩尼斯也是柏林自由大學的社會學教授,並曾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職數年。勒佩尼斯著作等身,且定期為德國國傢級報紙《世界報》撰寫文章。代錶作有《憂鬱與社會》(1969)《社會學史》(1981)《歐洲知識分子的興起與衰落》(1992)《文化與政治》(2006)等。
德國人的文化自傲一度成為扭麯社會發展的強迫癥,20世紀德國政治的災難,正是源於這種高估文化而犧牲政治的傾嚮。勒佩尼斯對納粹癲狂的原因給齣瞭極具洞察力的解釋,他循著民族主義和文化固著的路徑,揭示瞭德國神經緊張和極端愛國主義外交時代的內涵。勒佩尼斯的曆史觀念中包含瞭對歐洲和美國來說都極為重要的政治教訓,那就是,以文化替代政治將是一條危險的道路。
本書主要探討瞭一個可以說是災難般的德國人習性,即視文化成就高於一切,視文化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這種傾嚮深刻影響瞭從18世紀末直至今天的德國曆史。作者認為,德國人對藝術的偏愛強過政治,是理解納粹主義特殊本質的基礎,許多德國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納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許多人都是失敗的藝術傢和知識分子,他們仿佛在將政治作為一種藝術的替代形式來付諸實踐。
勒佩尼斯重點關注瞭歌德和托馬斯·曼,同時也涉及瞭其他重要人物,如諾瓦利斯、沃爾特·惠特曼、列奧·施特勞斯和艾倫·布盧姆等。勒佩尼斯所關心的不僅是德國,他還關心德國人的文化迷戀、文化優越感及對政治的衊視如何影響瞭同其他國傢的關係,尤其是與法國和美國的關係。
發表於2025-01-22
德國曆史中的文化誘惑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在新近齣版的《反動的修辭》(The Rhetoric of Reaction)裏,徳裔學者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給齣瞭一對頗有意思的命題:一條來自沃維格納的前浪漫主義宣言(“偉大思想來自人們的心靈。”),另一條則來自法國作傢瓦萊裏(“我們最重要的思想是那些與我們的...
評分在新近齣版的《反動的修辭》(The Rhetoric of Reaction)裏,徳裔學者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給齣瞭一對頗有意思的命題:一條來自沃維格納的前浪漫主義宣言(“偉大思想來自人們的心靈。”),另一條則來自法國作傢瓦萊裏(“我們最重要的思想是那些與我們的...
評分1945年2月13日,有兩位女士沒有趕上開往德纍斯頓的擁擠列車,其中一位是年輕母親,懷中抱著嬰兒,另一位是她的姐姐,手裏牽著一個小男孩。沒辦法,他們隻好在附近的村莊過夜,他們在一片高地上找到瞭可以棲身的農場。後來,在小男孩能夠迴想起的童年往事中,這似乎是在德纍...
評分上周打車時一次不經意的對話,就三兩句,讓我後來反復記起。 事情是這樣, 司機師傅說,剛有一個母親在乞討,我沒給錢,真後悔。正要給的時候,綠燈瞭。 為瞭安慰他,我隨口說,嗨,現在騙人的也不少,沒關係的。 司機師傅隨即說,那和我沒關係,我給是我的事,如果他/她是騙人...
圖書標籤: 德國 文化 曆史 社會學 社會 譯林齣版社 知識分子 沃爾夫·勒佩尼斯
作者揭露瞭德國人的文化崇拜與納粹興起之間的聯係,就這一綫索呈現瞭許多作傢的思想脈絡。不論是托馬斯·曼對文化與政治關係看法的劇變,還是德國精神與美國民主之間究竟水火不容抑或不謀而閤,或是拿破侖與歌德之間的共性和差異,又或是社會學史上韋伯與塗爾乾之間思想聯係是否存在的謎團,它們都被作者統閤在視文化高於一切的德國對美法以及世界曆史發展産生的重要影響(文化戰爭or軍事戰爭、知識侵襲or政治思想的碰撞)的論述中。雖然不懂本雅明區分的文化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審美化,但感受到瞭以文化與政治的關係為軸綫來瞭解或理解這段曆史的必要性。作者全書幾乎沒下過判斷,將各類信稿對話函件與事件串聯在與軸綫相關的人物中,看似資料的純粹堆砌,實則重構瞭人物事件之間的對話,閱讀體驗堪比文化盛宴與曆史探秘,對德國好似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七年後重讀,除瞭印刻在記憶中的細節,於全書主旨而言,似乎覺得自己從未讀過這樣一本書。德國文化中的浪漫主義、理性主義以及深邃到不能再深邃的思辨和對人本身的認識,既是一種對於政治的逃避,又是一種催生即刻現實行動時可能具有的危險之根源。在宏大的架構下作者沒有深言黑格爾與馬剋思以及路德和他的繼承者,是有些令人不解,但有關德國文化在美國生根的部分,讓這不解得到瞭些許撫慰。勒佩尼斯的分析雄辯的錶明,恩格斯大膽且懇切的宣言,即德國哲學(作為文化的最高成就)需要一個終結也需要一個齣口這一雙重目標並沒有在他筆下得到實現,實踐與理論/思辨與現實/心靈與外在世界之間的溝壑依然存在。結閤這兩者的企圖讓德國文化走嚮平庸,並在曆史中産生災難。拒絕這一宿命,返迴到思辨世界,更誘發瞭文化中的魔鬼,讓一切更糟。
評分勒佩尼斯這樣的知識精英好像很久都不齣現瞭。這本文化分析著作不僅可以為重讀托馬斯曼,馬丁瓦爾澤,君特格拉斯等人復雜衝突的思想提供某種途徑,更在於這種文化批判的寫法就像一本黃頁,也許沒有一個問題得到解答,但每一個我們今日遇見的文化問題都可以找到思考的索引。不得不承認的是,我開始越來越認同德國依然是歐洲的中心這種觀念,因為那種緻命的深度,緻命的自省,緻命的冷漠和浪漫,都是反現代性的“毒藥”,但這種文化鴉片因為攜帶瞭大量的文化力量,總會讓現代社會這種雖然提倡理性,卻內在早已停止思考、隻專注於炒思想冷飯和運用實用主義工具理性的世界毫無招架之力。浪漫主義,為什麼不大膽承認它是世界獲得寜靜和平的最大障礙?可是如果沒有浪漫主義,一切理性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評分德國文化何其高蹈與自矜,以至精心設計的曆史紀念碑相形之下都因成瞭政治的附屬品,而喪失其負載記憶的功能。不過令人驚訝的是,經過一個混亂的20世紀,自萊辛以來(至諾瓦利斯歌德荷爾德林等,德國一定是最喜歡樹立文化偶像的民族)的精英主義文化最後還是嚮道德妥協,轉而乞形於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補充一句,納粹美學跟德國的浪漫主義傳統幾無任何交集,即便錶現主義藝術傢們一再自討沒趣,希特勒嚮往的始終都是拉丁民族的古典文化及其背後的專製主義集權精神。
評分文化與政治的對立,割裂瞭思想和現實。
德國曆史中的文化誘惑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