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華,人類學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嚮,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
我不僅從麻風患者身上學到生命的韌性,也從醫師與救助者身上學到可貴的人性。在漫長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我發展齣瞭一種信仰,我不知道它與宗教是否相似。我將自己當成一座橋梁,練習彎腰、承擔與跨越,因緣際會扮演起連結過去與現在、隱微與清晰、底層與公眾之間的研究書寫者角色。我有幸被人接納、聽其述說、見識歷史、體驗生活。既然幸運如我,無論有再多睏難,我都得負重盡責地把這本書寫齣來。
──摘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人類學者劉紹華繼《我的涼山兄弟》,再次以廣受歧視誤解的疾病為鑿,敲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傢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齣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紮。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何況,從一九五○年代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一九八○年代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其間巨變中國傷痕纍纍,官方對這段過往諱莫如深,更是緊控論述的詮釋權。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發表於2025-01-03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人類學 劉紹華 醫學 醫療史 曆史 社會學 中國研究 中國
消滅汙名化的麻風在彼時的帝國論述下具有社會道德與政治的動員力,作為政治任務投入瞭史無前例的資源,為集體犧牲個體,正如獲中共嘉奬醫生所說:這是集體乾的事,不是個人的。 二十世紀下半葉,科技、醫藥和人權意識的進步,全球逐步廢止瞭隔離政策,但似乎在新冠麵前並不是。 比較有意思的是親美時期專業地位是比較高的,轉嚮蘇聯化後迅速又開始整治主導專業,現在都不親瞭,但誰主導誰還是一目瞭然。 03年SARS的爆發全方位的侵入隱私和自由,現如今有技術加持隱私更無處談起,透明的機製也好,尊重個人的治理也好,都是夢。 迴到作者開篇提齣的幾個問題:疾病防治是人道主義還是政治計劃?抑或兩者皆是,但孰輕孰重?何種人道,如何政治?以何評斷成效。幾個月後再迴顧各國交的答案。
評分是本很好的研究,但我還是希望看到更多關於麻風村內部的觀察。 “人類社會永遠存在以集體之名犧牲個人自由與權益的動機。那麼,如何維持兩者之間那條紅綫的位移平衡,是社會必須保持警戒與關注的焦點。而維持警戒的前提應該是:必須認知公共利益與個人自由之間是一場拉鋸,辨識當中無可迴避的政治理念與社會道德,纔可能盡量免除以集體之名為理所當然的公共正當性,傷害個人。即使疫病再起或其他緊急狀態齣現,若欲對個人自由進行暫時性的約束以保護集體利益,也仍然不該忘卻對個人權益的維護,如此纔能將犧牲個人所導緻的傷害降到最低,也纔能避免國傢或專業以集體之名濫用權力。”(p473)
評分材料很多缺乏深入的理論分析,“後帝國”的概念有點大而無當,麻風醫生的“情緒勞動”似乎也沒太講清楚。公衛防疫和個人自由的爭議很有當下意義。
評分相當精彩,雖然隻讀瞭一部分。無論是“後帝國”的框架還是書的scope和集體口述史的深度和溫度,都使這本書成為劉老師又一本能用來迴答人類學能做什麼的著作,無論是對曆史學,還是對人。
評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麻風防疫史,既是“個人失去自由,而公共衛生達成效益”的歷史,也是麻風醫生被時代翻攪的歷史。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