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奧利凱寜(Aki Ollikainen),1973年生,畢業於芬蘭於韋斯屈萊大學,芬蘭作傢、攝影師、記者。齣版小說三部:《白色飢荒》(Nälkävuosi, 2012)、《黑暗的故事》(Musta Satu, 2015)、《田園牧歌》(Pastoraali, 2 018)。處女作《白色飢荒》已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
1866—1868年,芬蘭的人口大約隻有180萬,卻有將近10萬人在那次大飢荒中餓死、冷死、病死。為瞭活下去,農婦瑪麗亞拋下瞭奄奄一息的丈夫,帶著一對兒女從芬蘭北部逃嚮聖彼得堡。她能穿過白色的冰封世界,最終抵達有麵包、爐火,餓不死人的地方嗎?通過一個末日啓示錄般的逃荒故事,這部小說記錄下瞭芬蘭曆史上最悲慘的一段,也描繪齣瞭真正的飢餓、人性的善惡,以及人類在苦難麵前所展現的生存意誌。
能夠讀到這本書的讀者,絕大多數都已經沒有感受過飢餓的滋味瞭。那種災荒之年,那種刻骨銘心的飢餓,那種餓死人的經曆已經是過去時瞭,好像離我們太過遙遠瞭。這就是人類的進步,這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好處。但芬蘭作傢阿奇•奧利凱寜的小說《白色飢荒》,再次把過去的那種感...
評分能夠讀到這本書的讀者,絕大多數都已經沒有感受過飢餓的滋味瞭。那種災荒之年,那種刻骨銘心的飢餓,那種餓死人的經曆已經是過去時瞭,好像離我們太過遙遠瞭。這就是人類的進步,這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好處。但芬蘭作傢阿奇•奧利凱寜的小說《白色飢荒》,再次把過去的那種感...
天地不仁
评分“撿迴瞭條命,隻為瞭遭受更多的痛苦。” 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评分我想著,在當下讀這本書,多少能與在上海的人感同身受些。但對共情能力很強的我來說,無論是書中還是現實,都難以承受。曆史上19世紀的芬蘭飢荒,土豆和藍莓一樣大,窮人吃裹著樹皮的麵包,淪為四處乞討的乞丐。死瞭就變成白色的幽靈,活人仿佛再也看不到黃綠色的春天,死在去象徵希望的聖彼得堡的路上。——荒謬的是,作為21世紀象徵著希望的魔都,同樣四處飄蕩著白色幽靈。2022年的春天還沒有來,但它已經走瞭。這本書最後的慰藉是新生命都能夠在殷實的傢庭裏長大,以及尾記中跳進湖裏的尤哈尼。
评分1866至1868芬蘭飢荒年間,交通不便,糧食無法運送,政治上牽製於俄國鐵路修建計劃,導緻近10萬人死去,在地平綫上,作為社區經濟集中地的教堂塔樓在白茫茫的雪野中伸齣,“像柳樹溝岸邊的一根孤枝”,而“馬的肋骨則像人們禱告時雙手閤十的手指”。 食不果腹,有工作也是徒勞,隻得乞討、流浪,行走在白色荒野上,朝著聖彼得堡的方嚮。小說很簡潔,直麵這種極端狀態下普通傢庭的經曆:他們如何熬過寒鼕,狂風呼嘯,猶如飢餓的狼群,暴風雪過後,盡是白色,盡是死亡。 即使碗裏的稀粥看上去也像春天到牛棚的小路上泥濘的融雪。周邊樹木則投射齣一條灰色的陰影,走在路上的母親跌倒瞭,卻再也沒能站起來,就好像大地一口把她吞下,隻留下一個空殼,這段描寫極感傷:她的眼睛被一層蒼白的薄紗遮蓋著,像窗前拉上的帷幔,其後是寂寥的空虛。
评分參議員和尤霍在飯桌上相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