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6.10—2005.4.5)
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艺术勋章,三次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他用文学思考重要的问题,意图“在现代思想的废墟下重新发现世界的神奇”。
贝娄是文学大家,也是20世纪重要的知识分子。他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的犹太移民家庭,少时就在俄语、法语、英语、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多语种环境下长大,九岁时举家迁往美国。他于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后转入西北大学。长期于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等学府执教。1998年,成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初版于1987年,小说以“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核辐射”口口相传,成为时代的注脚,被无数读者反复阅读。
发表于2024-12-22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贝恩,一位世界闻名的天才植物学家,在当了十五年的鳏夫后,与一位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富家独女闪婚,却又在几个月后,丢下要度蜜月的妻子,独自逃去了北极。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让人心碎的故事呢? 贝恩是一位很纯粹的植物专家,他不搞“应有科学”,不带任何功利心去对待植物,只...
评分笑死我了,刚刚看到一处暗示,男主跟舅舅聊完天都会记笔记的。那我也记个笔记。 舅舅喜欢的女人是买下装时会买tall的那一类(处于人类进化图谱目前为止的“尖峰”),男主喜欢的会买petite。舅舅中等身材,顶个东正教堂穹顶般的大脑袋压得背更直不起来,男主距离地表较远,却反...
评分读贝娄的小说有一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感觉。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译者吴刚在本书的译后记中说的。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本书想读快了很难。我问了几位也在阅读此书的小伙伴,大家的感受都差不多,但是都认为作者确实很博学,这本书包含的内容...
评分这“盲目的激情和吸引”是“迷恋”这个词的第二条词义,其第一条词义为“变得愚不可及” 你所能做的,就是在后门走廊玩牛奶瓶,或者坐在石块上研究灰尘的美学 对他来说,世界犹如一个静电场,一台为他的粒子加速的回旋加速器 再没有小女孩拖我去动物园看狗熊和老虎了。动物...
图书标签:
在欲望社会里低欲望地活着,反而活得更舒展、更快乐。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代表作01
在私人生活中我们心神不定,在公共问题上我们备受折磨……(而小说)是当代的一舍棚屋,一个遮风挡雨的精神庇护所。——索尔·贝娄诺奖获奖演说
✲
这是一个人与欲望时代保持距离,反而过得充实的美妙故事。
·
我追随我的舅舅,不仅因为他是植物学天才,还因为他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怪。
他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无心攀权附贵。
他更渴望幸福,却在情爱的追逐、算计和骗局中吃尽苦头。
他不敢忍受,更不会沉沦,而是感叹: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核辐射。
干脆逃去北极地带,和植物待一会儿吧!
✲
我真正想阐述的是以欲望为形式的苦难。——本书第309页
·
在抵达生命的尽头前,你有一张关于痛苦的清单得填满……首先是肉体上的痛苦——比如关节炎、胆结石、痛经什么的。下一类是丢面子、遭背叛、上当受骗、遭受不公正对待。但所有项目中让人最难熬的必然与爱情有关。——本书第6页
✲
贝娄的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诺奖授奖词
·
贝娄的主人公在物质主义盛行、高楼林立和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为勇气、智慧、自我身份和人类的伟大感而战斗。——《纽约时报》
·
阅读贝娄,就是找回被现代生活驱逐的本真。
✲
这个时代的心碎同样和欲望有关,心碎的时候,人更敏感,更复杂,也更容易打开自己。借由此时,我们得以调整生活的重心。
·
翻开本书,在欲望社会中,找回生活的快乐。
在私人生活中我们心神不定,在公共问题上我们备受折磨。而小说是当代的一舍棚屋,一座遮风挡雨的庇护所。阅读贝娄,就是找回被现代生活驱逐的本真。
评分堕落的爱情世界,堕落的道德世界,堕落的政治世界。在人生的道路上,稍有不慎,就会迷失在虚假的世界里。
评分在欲望社会中低欲望地活着,反而活得更舒展、更快乐。干脆逃去北极,和植物待着吧。逃避可耻,但有用啊。
评分贝娄在这本书里又diss心理学:我对心理学的信任已经日渐匮乏了。我将其看作现代意识之不安与动摇的一种低级副产品,一种我们美其名曰“洞见”的可怕的焦虑。
评分世间有两种真理,一种以智慧之树为象征,一种以生命之树为象征。前者是争上游的真理,后者是接收、容纳的真理。脱离生活的知识等于害病。多年前读过的书,反消费主义,让我的大脑清醒很多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