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以同等學力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赴紐約定居,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靜物係列。業餘寫作,齣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
《外國音樂在外國》是陳丹青之前文集《陳丹青音樂筆記》(2002)的增訂版,除增加四篇長文記述歐遊音樂觀感、刪去一篇《多餘的素材》已經收錄的《鋼琴與階級》之外,另配以精彩圖片饗人眼目,全書彩色印刷,紙張柔軟細膩,堪稱他諸本文集中最為風雅的製作。
2002年,文集初齣之際,陳丹青原擬采用內文篇名《外國音樂在外國》為書名,大意是說,人在紐約寫給國內讀者看,但為編輯改作《陳丹青音樂筆記》,此番再版,恢復原擬書名,不過此時陳丹青已在國內定居十年,談及書名的變更,他說齣另一層意思:“今歲尤其是少說為佳的一年……談論藝術真是既風雅,又安全……連書名也規避瞭境內的話題與是非,單說外國音樂在外國。”
1992年,陳丹青受《音樂愛好者》雜誌之邀,開始持續寫作,遂“開瞭份寬窄莫辨的旁門左道”。從最初的《靈堂琴聲》(1992)到剛剛寫成的《在維也納》諸篇(2009),此書收錄文章的寫作時間跨度近二十年,堪稱陳丹青書寫生涯之標本。
此書談論音樂,以古典為主,兼及流行與民族。作為畫傢、作傢而談音樂,陳丹青說自己不過是假音樂之名義,而行趣味的批判。他之書寫音樂,不單就音樂本身著墨,而是關注音樂所席捲的人生與性命,關注音樂背後的文脈與文化,由此而獲緻獨特的境界與氣韻。
此書封麵亦由陳丹青親手設計。原本選擇四種顔色,打樣以取其一;不過打樣齣來,顔色均稱理想,最後決定,選擇三種顔色,製作三種封麵,任憑讀者選擇。此舉或為國內首創,雖於發行上有些麻煩,但於讀者,卻是增加瞭選擇的空間。陳丹青談及這三種顔色,說是在歐洲建築中均屬常見,而國內卻少有使用且用得好的。
發表於2025-02-02
外國音樂在外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1.2006年3月26日 開始翻閱本書,竟一口氣直往下讀,忘瞭時間,誤瞭一天的計劃與打算。原因是,這筆記的散談、漫議異常閤乎我此時的心境——煮一杯溫熱的咖啡,抽一口煙,勿須煞費思量,從疲憊中逃離齣來,很是散漫,最適宜瞭。由此可見作者寫作時的狀態(我私下的揣度,不代...
評分說起音樂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偏愛與執著,一首麯子在怎樣的情景之下流淌進一個人的心中,又會帶來怎樣的感受呢?因此評定賞析音樂自然很難,我們會在像耶魯大學《聆聽音樂》那樣的客場中學習些情緒湧動之下的妙不可言的精緻結構,可是說到情感還是個人有個人的境遇。...
評分兩個月前的一天,友人讓我推薦讀物。彼時剛入手一本《外國音樂在外國》,尚未打開,就急著推薦給瞭他。裝逼的痕跡是比較明顯的:我都關注陳丹青瞭,我都聽莫紮特海頓舒伯特瞭,我牛逼吧!?再努努力是不是就可以睡文藝女青年瞭?我如是天真地盤算著。 但我並非是在對全書質量...
評分讀瞭幾本陳丹青的書,個人比較喜歡《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和《陳丹青音樂筆記》。 撇開內容和言論,讀他的文章很舒服,不是行雲流水,不是處處快感,不是內容深究,不是文字瀟灑;陳丹青的文字就是說不齣來的感覺,不是一個“好”字可以概括的;如果說陳丹青的文筆多精...
評分我對畫畫兒畫得好的人一嚮十分崇拜,原因非常簡單樸素:我不會畫畫。雖然我總是愛把一個速寫本放在離手很近的地方,但那隻是因為我喜歡本子裏那些紙的厚度與手感,真要落下筆來,每一筆每一劃總是不得要領,於是美女改張飛、張飛改怪石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好在我圖的就是個樂子...
圖書標籤: 陳丹青 音樂 隨筆 藝術 散文 文化 散文隨筆 人文
畫畫的人對於形象、形容更貼切,加之作者見多識廣,所以書寫得生動、老成,很好看。
評分“我來早瞭,貝多芬不在傢”
評分這書裝幀的真不錯……
評分作者缺乏對古典音樂深刻的認識……但是他敢寫……他敢,他就是敢!一個畫畫的寫書/散文/遊記等等都沒什麼……但是他來寫音樂……這不就是騙錢來的麼
評分陳老師一連提瞭好幾次朔拿大,土鱉如我隻感到深深的景仰,與卑怯,與不可解;直到快翻完這本書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不就是sonata麼!頓時為自己觸類旁通的能力沾沾自喜瞭三十秒!
外國音樂在外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