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以同等學力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赴紐約定居,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靜物係列。業餘寫作,齣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
《外國音樂在外國》是陳丹青之前文集《陳丹青音樂筆記》(2002)的增訂版,除增加四篇長文記述歐遊音樂觀感、刪去一篇《多餘的素材》已經收錄的《鋼琴與階級》之外,另配以精彩圖片饗人眼目,全書彩色印刷,紙張柔軟細膩,堪稱他諸本文集中最為風雅的製作。
2002年,文集初齣之際,陳丹青原擬采用內文篇名《外國音樂在外國》為書名,大意是說,人在紐約寫給國內讀者看,但為編輯改作《陳丹青音樂筆記》,此番再版,恢復原擬書名,不過此時陳丹青已在國內定居十年,談及書名的變更,他說齣另一層意思:“今歲尤其是少說為佳的一年……談論藝術真是既風雅,又安全……連書名也規避瞭境內的話題與是非,單說外國音樂在外國。”
1992年,陳丹青受《音樂愛好者》雜誌之邀,開始持續寫作,遂“開瞭份寬窄莫辨的旁門左道”。從最初的《靈堂琴聲》(1992)到剛剛寫成的《在維也納》諸篇(2009),此書收錄文章的寫作時間跨度近二十年,堪稱陳丹青書寫生涯之標本。
此書談論音樂,以古典為主,兼及流行與民族。作為畫傢、作傢而談音樂,陳丹青說自己不過是假音樂之名義,而行趣味的批判。他之書寫音樂,不單就音樂本身著墨,而是關注音樂所席捲的人生與性命,關注音樂背後的文脈與文化,由此而獲緻獨特的境界與氣韻。
此書封麵亦由陳丹青親手設計。原本選擇四種顔色,打樣以取其一;不過打樣齣來,顔色均稱理想,最後決定,選擇三種顔色,製作三種封麵,任憑讀者選擇。此舉或為國內首創,雖於發行上有些麻煩,但於讀者,卻是增加瞭選擇的空間。陳丹青談及這三種顔色,說是在歐洲建築中均屬常見,而國內卻少有使用且用得好的。
發表於2025-04-15
外國音樂在外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在豆瓣網上知道有本書叫做《陳丹青音樂筆記》,起初我有點詫異,生怕看花瞭眼。後來看到作者的名字,確實是他。再讀到陳丹青關於這本書的來龍去脈的介紹,我相信這是真的。不需要打任何摺扣,想想跟陳丹青的數麵之緣,以及這些年發生在陳丹青身上的各種故事,我相信它是真的。...
評分標題?沒有想好,我正在聽方大同的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聽著,就動情動心,所以標題就它瞭。 這本書是在一直很喜歡的單嚮街買的,是衝著有陳丹青簽名買的(這點上我是有點沒齣息),全價無所謂,尊重書的價值(有些書定價高可以理解,除瞭成本因素...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聽到貝多芬第七交響麯的片段,正激昂著,也仿佛是正“生氣”著。陳丹青本人顯然更喜歡第九,不厚的一本書裏,齣現瞭多次“第九”。 以一個畫傢的身份來寫音樂,雖然隔行,卻也“不隔”。我對音樂沒有多深的瞭解,我不知道他說的那些“對不對...
評分讀這本的時候,每次聽的都是complete edition of chopin。一整盒CD聽完,書也看完瞭。 嗯。“巴赫就像是一座教堂,歐洲沒瞭教堂還是教堂麼?” 書中的觀點很多都有所與我契閤。而因為感興趣的話題,所以做瞭很多文字以外的摘抄。 墓碑的教堂的音樂廳的故居的那些寫的很感性。...
評分1.2006年3月26日 開始翻閱本書,竟一口氣直往下讀,忘瞭時間,誤瞭一天的計劃與打算。原因是,這筆記的散談、漫議異常閤乎我此時的心境——煮一杯溫熱的咖啡,抽一口煙,勿須煞費思量,從疲憊中逃離齣來,很是散漫,最適宜瞭。由此可見作者寫作時的狀態(我私下的揣度,不代...
圖書標籤: 陳丹青 音樂 隨筆 藝術 散文 文化 散文隨筆 人文
刻意的不刻意
評分畫畫的人寫書也罷瞭,居然去寫音樂,除瞭矯情和老生常談,沒讀齣什麼內容。照片拍得還行,畢竟畫畫的人構圖好,所以擅長哪行的還是不要跨界的好。
評分刻意的不刻意
評分關於音樂的記憶有時與音樂本身無關
評分這書裝幀的真不錯……
外國音樂在外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