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发表于2024-11-24
明室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在明亮的房间里喊叫——读巴特《明室》 宁风子 读《明室》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把想法付诸文字却是个痛苦的经历。 我想我不该选择它来写所谓的读后感,罗兰·巴特书写生平最后这一部著作的时候,一定是怀有一种悲伤的快感,用他的话来说,一种“醉”,用《明室》的术语讲...
评分「摄影真谛的说法应该是:『这个存在过』,一点不能通融。在拉丁文里,可能会用 "interfuit" 这个字来说,意思是:我看到的这个东西曾经在那里、在无限与那个人(摄影师或看照相的人)之间的地方存在过;它曾经在那里存在过,但很快就被隔开了;它绝对存在过,不容置疑地存在过...
评分罗兰巴特说我们不应该把那个产生奇迹的地方叫“暗房”,而应该叫做“明室”。 《明室——摄影纵横谈》。这是一本需要一点耐心读下去的书,起码对我而言如此。 我是读到一半才读出滋味来,恍然大悟巴特要讲的是什么。而一旦你读懂了,就会越来越入迷——无怪乎陈丹...
评分记忆的历史是美丽的。记忆是由一幕幕过场桥段,一张张泛黄照片构成的。 影像的本质是外在的,没有内在的东西。可是比起更深层次的思想来,影像的本质更难以接近,更神秘。 它没有意义,却能唤起各种更深刻的意义;它不能显现,却又明白无误的表现在那里,因为它...
评分罗兰巴特说我们不应该把那个产生奇迹的地方叫“暗房”,而应该叫做“明室”。 《明室——摄影纵横谈》。这是一本需要一点耐心读下去的书,起码对我而言如此。 我是读到一半才读出滋味来,恍然大悟巴特要讲的是什么。而一旦你读懂了,就会越来越入迷——无怪乎陈丹...
图书标签: 摄影 罗兰·巴特 艺术 法国 哲学 罗兰·巴尔特 美学 摄影理论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照片意味着死亡,但它也是对曾经存在的一种确证。赵敦华形容的罗兰·巴特的咖啡馆哲学,这本应该也算咖啡馆系列之一了。此前对“刺点”的接受来自赵毅衡的科普,但巴特的刺点也是以个人情感为导向的,意趣之下,才有刺点。如果说摄影在本质上是超现实主义的,那是就媒材而言;在内容方面,摄影依然是现实主义的操作。由于摄影成为一门艺术和它的泛滥,巴特在本书结尾预言了一个图像时代的到来。
评分证实存在
评分巴尔特的书总让人从本质上去思考一些东西,和本雅明的著作一样,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一股理性气息,这也许是符号学的魅力。从现象学讲摄影,讲阅读照片,也是我学摄影的内在方向,情感重于技术,也许只有把握这一点,摄影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有意义、更能让你不会厌倦(毕竟摄影不是真正的艺术,它时常会走向一种平庸、低俗的套路上,没有自己情感的印迹,这样就很容易厌倦)。摄影是表达“已经存在过的”,它是一种在场的证实、记录定格,它可以更让人痴迷的是它带着时间感。(PS:最后那篇附论简直就是概念词语的堆砌,掉价。)
评分有些过时的,也有些没过时。“刺点”的由来
评分重读三十遍,太好
明室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