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略懂文学翻译,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金融时报中文网、财新网、东西网等担任撰稿人或专栏作者,豆瓣九点、网易博客热门博主。著有《呀,美利坚》一书,译有《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地之国》、《布鲁克林有棵树》、《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河湾》、《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等畅销作品。
发表于2024-12-31
知识不是力量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本章节写道:“我们都说要开发孩子的创造力,但我们不知如何开发,或许只知道奖赏。然而奖赏有时候却起反作用,它让孩子把目标集中在授奖者可能重视的目标、价值、标准、期待上,思维的自由性会因此大打折扣。小孩子都很聪明,小脑子里都在想着父母怎样才会喜欢,怎样才能得到...
评分一本信息丰富的书,书中的观点也很新颖,大概看了两个小时,摘录比较有亮点的句子。上篇和中篇多数讲的是中小学教育,当是看育儿书了。下篇有讲一篇远程教育的,作者期望中国也出来一个好的在线教育公司,本书2011年发行,他肯定没有想到2012年后,中国的在线教育被激发了。 ...
评分刚读了《精耕细作与粗放经营》一章,颇有感触。作者写道:“在小的细节上太拘泥了,必然会忽略更大的问题。比如喝奶是母乳还是混合喂,尿布是纸的好还是布的好,是能晒太阳还是不能晒太阳……而忽落了真正造就一个孩子的,是你在做人方面的各样培养,你智慧的话语,你在一些环...
评分作为在美国从事教育设计之人所著之书自然不乏振聋发聩之话,因为其将我们经历的教育和国外教育真实的摆在了桌上,匆匆翻过一遍,知识不是力量似乎明白了一些,不妨换句话说:有知识而无见识之人迂腐而缺乏创新和推进社会进步之力量,知识和见识不可或缺,所谓见识,根本上是定...
评分文笔也不够漂亮,所谓的让人轻松和舒服,我觉得散漫多了些。愚见,勿喷。我不是个细心读书的人,我很注重随便翻一页读起来就很有感觉的那种,然后这次没有,完全不像我原来所期待的那样,书中写到理性的地方,觉得太过生硬,对于小孩给人惊奇的部分,一点惊奇都没有,觉得好苍...
图书标签: 教育 南桥 随笔 思维 文化 教育教学 社科人文 见识
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容易产生。如何分辨两者,还需回归教育本身。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反省的教育,恐怕也站不住脚。作者身兼双重身份——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职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师生与课程,将中美教育对比这个庞大的话题拆解为点点滴滴的日常记录,以朴素好看的文字破解当下教育的沉默与困惑。
“‘卧底’美国教育,试图借鉴的人似乎并不少。但不管是在宏观或微观的层面,一些教育者(包括家长)对美国教育的借鉴仅停留在方案和技巧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引进,结果自然淮桔化枳,不伦不类。学其方案而不解其因,就好比买个水龙头带到沙漠,别的什么也不做,却指望一拧就能出水。在和外部世界交往的时候,我们常听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说。这种思维有时候让我们忙于追逐方法上的奇技淫巧,忽略背后的思路和道理,故而往往停留在交往的表层,无法深入。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当然,我们也不应自卑,希望全盘照搬另外一个外来体系。教育事关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很多东西,和人性一样复杂。没有一个体系,可以打包得齐齐整整,去完全替换另外一个体系。而比较与对照、反省与改进非但必要,甚至应该常规化、制度化。”(南桥)
最近常写专栏的人中,徐贲和南桥的文章我比较愿意仔细读,前者是成名学者不论,后者很年轻、观点也不尽成熟,但那种闲适、自信但不压迫人的风格看起来比较舒服。
——安替(哈佛大学尼曼学者,专栏作家)
南桥真正理解中美教育的本质和异同。他的随笔汇集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诙谐幽默中蕴含了真知灼见和一颗赤诚之心。
——雷静博士(雪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亚洲教育手册》、《电子铅笔》的作者)
如果说作为译者的方柏林是一个好演员,以精确的字句传达原文之美;那么,作为作者的南桥则像是一个好导演,以亲切的画面,传达他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观察和反思。本书讲的虽然是严肃的教育话题,却如同一部好看的纪录片。
——张文武(东西网总编)
在中国,教育问题是关注人数最多的话题;在中国,教育问题也是最令人绝望的话题。 南桥有理性,有见识,也很有耐心,掰开了,揉碎了,讲的都是共识和常识。因为他是父亲,不是中国的教育官员,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人,而不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成才。
——徐晓(作家、财新传媒首席文化编辑)
南桥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译者,他生活在美国,充分利用了他在这里的生活体验。不论作为一个学者或是父亲,他总有独到眼光,让人从多重视角去理解美国文化。南桥的判断力敏锐,故而其视点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触之中,他心态开明,心底良善,这也使得他的观点充满关切,且趣味盎然。
——埃达维娜•彭达维斯博士(作家、诗人、特殊禀赋教育教授)
南桥是和我有过合作的翻译中最为出色者之一:他思维敏锐,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他也是一个跨国型的人物,对于中国、美国、爱尔兰文化都涉猎深广。和他合作期间,我发觉他能自如而优雅地穿越在各种文化之间。我恭喜他开始出版自己的图书,我相信,他身上和我商谈翻译时所体现的那些品质,也一样会他自己的书里体现。
——科伦•麦凯恩(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作者)
南桥的写作能力会让大部分人羡慕。他十分熟悉中美两种文化,笔调轻松,风格鲜明。他的文字幽默、精妙、尖锐、轻松,行文中还能看到各样文化地标,这一切将他从一些自以为熟知中美文化的写手中区别出来。他为中美文学的对话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
——理查德•查瑞特(麦格雷戈家族探险小说作者)
摘几段:好作品能让人聪明起来。它们好比雨夜的一道闪电,一刹那间将一个屋子照亮,让你知道你身处何方,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有了一个更好的参照;如何毁灭天才http://t.cn/SzBcYN;第二,老师不怎么去纠正孩子的拼写错误,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因为那是最需要去呵护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时候,你求全责备,孩子会吓得不敢往下写了... 第三,老师的测验是考学生会的,而不是考学生不会的。在幼儿教学阶段,如果有什么“规则”,老师一般测试“规则”,而不是测试“例外”。…而中国的语言测试恰恰相反,就喜欢测试一些特殊性用法而不是惯常的用法…从反馈上看,美国早期语言教学是强调共性,而在日后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进一步的变化和区分;有兴趣无才能行之不远,有才能无兴趣学之则乏。
评分作者主要阐述中美教育差异问题。
评分比较喜欢后面两篇访谈。
评分首先记住这句话"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产生"这本书的阅读……在公交车上,在打水的排队中,在飞机上,在宾馆床边……恩,上篇给我印象最深,启发很大。下篇关于教学设计的,由于小女子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很多地方似懂非懂。读关于教育的书对于自己的学习也是种理解的加深。恩,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读的过程中不断想到他在博库关于教育和学习的讲座,感觉他的思想对我的价值观有极好的引导。我要好好整理那篇讲座笔记,争取把南桥先生请来讲座:)
评分中国教育百年前从学习西洋开始就一直保持着这个惯性,随着改革开放30年物质积累的丰富,出国热,移民热带动的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科技知识的热潮不断,而中国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却存在着大量的令人不堪入目的教育失败现象(学生以自杀相抗拒应试教育,偏远农村和城中村儿童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国考热得烫手问题,网络时代越学越心慌问题等等大小不一,各式各样,不堪枚举)方柏林老师在国外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对中外教育不同之处观察入微,几何自己孩子的教育现象,出版此随笔集,是一件好事,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值得关注教育业发展的人仔细阅读,所谈问题有大有小,有细节有理论,有探索有思考,对于我这个教育外行来说,不忍释卷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大力推荐!
知识不是力量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