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洛维特,德国人,生于1897年,青年时代在弗莱堡听过胡塞尔的授课,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一直处于亦师亦友之间。由于其犹太人身份,30年代开始流亡生涯,经意大利,日本,美国,50年代返德。一生著述遍涉神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但无论生前或死后长期处于汉语(甚至英美)学界的视野之外。这本《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于1949年首次出版于美国,是作者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发表于2025-02-24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一.引言 1.希望意味着什么?期盼,美好的,理想的未来。当我们有希望意识后.在时间观上必然联系到的是”未来“这一观念。那么,与“希望”这一概念类似,未来这一观念,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并不是从古至今就有的。“希望”在历史意识中的转变,在这里,希望只是一个具体形象的指...
评分古希腊循环往复历史观 基督教终末论—神义论—历史神学到历史哲学—历史主义—近代进步史观 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不存在普世价值,因而也就不存在一种最终目的。历史的最终目的。而这恰恰是进步史观所追求的——正是因为有如同现代乌托邦思想一样的预设(理性、完美秩序)才...
评分“历史哲学”这一用法,一般认为开始于伏尔泰和启蒙运动,伴随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学,这个运动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去神化的,但是,洛维特在使用历史哲学这样一个词的时候,着眼点却与此有些相反,他着重地分析了,即使孔多塞、孔德、黑格尔、马克思、布克哈特、斯宾格勒...
评分【按语:洛维特的《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Weltgeschicht und Heilsgeschehen,1949)》以思想史的方式陈述了这一命题:“现代的历史哲学发源自《圣经》中对某种践履的信仰,终结于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李秋零译,上海人...
评分图书标签: 历史哲学 洛维特 哲学 历史 思想史 神学 基督教 德国
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这决定了本书论述的范围。“历史哲学”这一用法,一般认为开始于伏尔泰和启蒙运动,伴随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学,它充满了摆脱束缚的愉悦,自以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神学史观的藩篱。启蒙哲人自豪地宣告,那个带着上帝的启示和末世的地狱景象的历史已经被抛进了垃圾堆,“新的历史”已经开始,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自由地构建心目中的历史图式。现在我们所说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从其本身的完整意义上讲,进入了自觉的形态。启蒙以降,众多历史哲学家如孔多塞,孔德,黑格尔,马克思,布克哈特,斯宾格勒接连粉墨登场,一台接着一台地唱着伏尔泰定下基调的老戏。
洛维特在书的开始就直指这种“历史哲学”的本质,即“以一个原则为导线,系统地解释世界历史,借助于这一原则,历史的事件和序列获得了关联,并且与一种终极意义联系起来”。进而他敏锐地指出,“如果这样理解,则一切历史哲学都毫无例外地依赖于神学,即依赖于把历史看作救赎历史的神学解释”,而这本书的目的则在于阐明“现代的历史哲学发源自《圣经》中对某种践履的信仰,终结于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
后期海德格尔哲学尝试用诗学语言和哲学语言添补宗教精神的贫乏,洛维特批驳了这种混淆,认为这种思想趋向对当时的虚无主义思潮并无帮助。洛维特写到黑格尔不是为了理性而在理论上批判并在实践上改造全部现存的现实,而是承认宗教和政治的历史在自身之中是最合理的。从马克思批判和革命立场出发,这种承认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唯心主义。对黑格尔来说,信仰不过是理性或者知悉的一种方式,在他自己的精神批判性转折点上,他决定于与现实的世界和解。与马克思相比,黑格尔是现实主义的。
评分后期海德格尔哲学尝试用诗学语言和哲学语言添补宗教精神的贫乏,洛维特批驳了这种混淆,认为这种思想趋向对当时的虚无主义思潮并无帮助。洛维特写到黑格尔不是为了理性而在理论上批判并在实践上改造全部现存的现实,而是承认宗教和政治的历史在自身之中是最合理的。从马克思批判和革命立场出发,这种承认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唯心主义。对黑格尔来说,信仰不过是理性或者知悉的一种方式,在他自己的精神批判性转折点上,他决定于与现实的世界和解。与马克思相比,黑格尔是现实主义的。
评分断断续续两年间读完,还会重读。
评分布克哈特、马克思和尼采都可以生活得很幸福,罗蒂也可以。
评分历史哲学这个标签好像不大合适啊。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