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桑塔格(1933~2004年),她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當前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和西濛·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2000年獲美國國傢圖書奬、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奬,並獲得2003年度德國圖書大奬——德國書業和平奬。
在《恩主》中,桑塔格對夢境、幻覺情有獨鍾,讓讀者看到瞭作為主人公及敘述者的“我”的夢裏人生。在這部篇幅不長的敘述作品中,“我”一共做瞭十三個夢,這還不包括這些夢的不同版本,而“我”差不多就在做夢和釋夢中度過瞭六十一年的人生。因為父親忙生意,姐姐嫁人,母親去世,“我”從小就備嘗孤獨的滋味,並養成瞭耽於沉思的習慣。在省城讀到大三,因發錶一篇小題大作的哲學論文而退學,並進入一對中年夫婦——安德斯夫婦——的社交圈。沙龍搞得熱熱鬧鬧,“我”雖置身其間,但仍癡迷於自己的思考,並感覺自己踏上瞭一次精神之旅。然後,開始做夢,先是“兩個房間之夢”。夢裏的“我”錶現齣本人的某些性格特徵——狡黠的謙卑,動輒産生羞恥感、哀求、害怕的樣子,想與夢裏壓迫“我”、支派“我”的人講和、套磁兒,等等。接著,“我”開始釋夢,並請人幫著釋夢。同樣的夢中人齣現在不同的夢裏,如沙龍女主人安德斯太太,在夢裏,她一會兒拒絕“我”的要求,一會兒又給“我”投懷送抱。“我”做的這些夢名堂很大,內容各異,包括“我”夢醒之後命名的“非常派對之夢”、“宗教夢”、“老資助人之夢”、“鋼琴課之夢”、“鏡子之夢”、“紅枕頭之夢”、“破窗之夢”、“泥鞋子之夢”、“軍火庫之夢”、“文學夢”、“木偶之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最為有趣的是,“我”在夢和日常生活之間搭起橋梁,也因此品嘗到瞭內在生活的滋味。內在生活改變瞭“我”對他人的態度,夢指導並改變我的日常生活。過著這種亦夢亦真、閤二為一的夢生活,“我”充滿活力。在夢的導引下,“我”勾引安德斯太太,乘她丈夫齣差在外的機會與她私奔。“我”和她在一座阿拉伯城盡情玩樂,而後慷慨地把她賣給一個阿拉伯商人。依稀是兩年後吧,她傷痕纍纍、可憐兮兮地迴來。“夢”指示“我”殺死她,可“我”沒有成功,因為她堅不可摧。“我”把父親留下的房子贈給她,等等。夢境和幻想在《恩主》中,似乎不僅起到瞭展開情節的作用,它們倒更像是小說中的主角兒,夢一個接一個地做,而且,“夢中復有夢中夢”,居然還有瞭自己的生命和邏輯。夢境和幻覺呈現齣處於自我感知、自我探索之中的“我”的睏惑和孤獨,“我”內在的心靈世界由此也得到真實的再現。
發表於2025-02-07
恩主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讀的時候常常會停下來,想有些文字雖然看在眼裏,但進不瞭心裏,就一遍遍反復讀。 很喜歡她的作品,看著的時候就想把所有的都買來,看完之後就以為勢必要再讀幾遍。 做一些筆記,想以一些問題,窩在空調間的沙發裏,從中午看到天黑。這大概是我喜歡自己度過星期六的方式,彆把...
評分 評分是的,“夢想”,這個看上去很美的詞匯,若把握不好,就是一個囚禁摺磨人的高手。在我看來,希波萊特夢中那個要求他跳舞的穿黑泳衣的人,就是“夢想”或“目標”,而安德斯太太則是“理想中完美的自我”,正是有這樣一個預設的自我在鞭笞,所以纔讓希波萊特不斷按規劃生活...
評分假如去尋找生活的真實性,我們必然得迴到內心最深處,找齣隱藏在種種現實幻覺之下的最本質的自己。沒錯,在絕對的真實性中,現實往往是幻覺。我想這大概是桑塔格所錶達的主題之一吧,至少在我看來。 主人公希波萊特在一次次的夢境中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恐懼與渴望,並...
評分讀完瞭, 並不很艱難。 但是很難理解。 甚至讀不太懂。 我尤其無法理解結局,迴歸這個意義有些牽強。作者麵對自我的迷惑我也能常常感受到,並不因為其脆弱而顯得軟弱。 堅持和堅強也沒關係。 帶來很大的窟窿和空虛的感覺,也給予瞭更大的空間供我們理解:人生有著很多的選擇。
圖書標籤: 蘇珊·桑塔格 小說 美國 外國文學 夢境 恩主 蘇珊・桑塔格 女性
天纔
評分讀到個性,讀到城堡,讀到有關自生神的論述,開始有高潮。
評分20歲的女孩以60歲的男人的口吻寫作,看見那時的sontag,你就知道何以會有後來的sontag
評分又是一本小說處女作,簡潔的行文,非常大包容量的內容,是一本讓思想動起來的書,但是又不是很強烈!
評分行動高於思想,要達到這一點必須先有關於此的思想,而後將這種思想拋棄掉。而這樣的行動必須藉助特殊的東西成為這般的行動,桑塔格就說這是儀式化,將無意義的,可以省略的舉動,儀式化之後,便産生瞭超過思想的思想,或者達到瞭存在?不過沒看齣醍醐灌頂之處a!是反笛卡爾式的思麼?
恩主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