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1992年获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羌族、西南少数民族及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的田野调查研究,在历史人类学领域成绩卓著,影响深广。著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及学术随笔集《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发表于2025-02-07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一直以来觉得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当读了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后才明白原来不是那样。羌只不过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称号,一个华夏对异族的称号,就像“戎”、“狄”、“蛮”、“夷”、“胡”一样。 自己也曾到过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边缘去过,同学之中也有...
评分一直以来觉得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当读了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后才明白原来不是那样。羌只不过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称号,一个华夏对异族的称号,就像“戎”、“狄”、“蛮”、“夷”、“胡”一样。 自己也曾到过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边缘去过,同学之中也有...
评分全书基本可以分成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问题。首先,第一章作者致力于调和两个矛盾。第一是主观论与客观论的矛盾。客观特征论的弊病在于,民族或者族群通常被描述成具有相同体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人群,这种内涵型的定义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无...
评分【什么是中国人】 出生在中国、国籍在美国、爱尔兰血统的学者安德森将民族定义为“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当“中国梦”甚嚣尘上,在一个拒绝公民文化的当下,什么才是所谓的“中国人”?用什么来构成14亿人的“想象共同体”?集体记忆与选择性失忆,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试图用《华...
评分一直以来觉得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当读了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后才明白原来不是那样。羌只不过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称号,一个华夏对异族的称号,就像“戎”、“狄”、“蛮”、“夷”、“胡”一样。 自己也曾到过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边缘去过,同学之中也有...
图书标签: 人类学 王明珂 历史 民族史 民族学 社会学 中国 政治学、人类学与社会科学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阿姨学的不少元素都能找到,如内亚对中原的技术输出、建构祖先神话、发明民族、诸夏等。
评分:无
评分对考古学、历史文献以及对人类社会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考古学方面,由于将华夏看作成一个维护共同资源的群体,产生于特定资源竞争环境当中,在此议题当中王明珂强调生态与环境考古的重要性。在研究北方游牧社会文化的起源与形成方面,过去许多学者基本都是从器物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此类问题,例如斯基泰风格或北方系风格动物纹样等。提醒考古学者这种以器物间的相似性来建立起来的逻辑关系的模拟法,一但被滥用或过分依赖,都经常会造成伪知识。注重调整考古学的研究策略,更注重历史文献的解读。由动物中的猪、羊比例变化,居址中有无聚落形态,陶器的大小变化,生活工具变迁等综合因素,来探讨游牧化这样的人类经济生态的演进。认为考古资料之间或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间所呈现的“异例”,才是我们认识社会与历史本质的关键。
评分这本学界奇书,大一的国史课上,里面周人族源就成为期末论文篇目。一年多的学习,对社会心理的这种解读路径已经略有些厌烦,但不影响本书对我的震撼。这本书其实可以相当好地缓解目前的国家内的民族冲突和国际间的民族冲突,民族的隔阂,实质事实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惠及多方的资源分配体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路所在。至于那些抱持狭隘民族主义观的国人,更应该读读此书,我也始终认为,“能屈能伸”是我民族的优良品质之一。生存目标应该是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的最基本追求。
评分阿姨学的不少元素都能找到,如内亚对中原的技术输出、建构祖先神话、发明民族、诸夏等。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