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1952年生於颱灣,1992年獲哈佛大學東亞係博士學位,現為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興大學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羌族、西南少數民族及北方遊牧民族社會的田野調查研究,在曆史人類學領域成績卓著,影響深廣。著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遊牧者的抉擇》《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及學術隨筆集《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睏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睏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本書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綫性的曆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 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瞭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曆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曆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以中國人為例,作者藉著曆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曆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曆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王明珂提齣一個講法,他認為我們要探討什麼叫作中華民族,或者什麼叫作中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麵地,去對“中國人”的內容或者內涵下一個定義,而是想辦法去透過“中國人”這個族群的邊界,來找它大概的意思。——鳳凰衛視主持人、評論員、專欄作傢 梁文道
這是一部對中文世界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曆史學研究都産生瞭重要影響的著作。作者從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這個特殊的角度,來探討華夏民族生長和擴張的曆史,從而以十分新鮮並充滿魅力的論證,為推進中國史的研究提供瞭新的範例。——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羅 新
基於對華夏形成一元論和多元論的質疑,作者利用多種工具,提齣並論證“邊緣理論”在華夏形成、變遷中的重大意義。“族群認同”、“曆史記憶”,是支撐此一理論的兩個關鍵概念,作者對此所做的曆史、邏輯敘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齣的是作者學思的根本立腳點和誌嚮,即學問與生命的關係——在學術職業化、工具化的今天,這一學術立場尤為可貴可敬。本書為華夏一族通嚮自我認知的道路打開瞭一扇大門,遠非就事論事者所能比擬。我由衷地嚮作者緻敬!——學者、萬聖書園創始人、中國圖書市場的民間觀察者 劉蘇裏
王明珂對華夏的界定,采以繪畫“烘雲托月”的手法,有彆於華夏中心主義的傳統視角,他被稱為學界的“毒藥貓”,在打通曆史、人類學、人文地理的扞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人開闊視野。——民國學術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發表於2025-03-30
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王明珂的《華夏邊緣》無疑可以看成是對傳統中國民族史研究的一次較為徹底的更新,無論是其從邊緣看中心的研究視角,還是將文獻和考古資料作為一種活的曆史記憶的研究方法,或者是以主觀認同取代客觀標準作為厘定族群概念...
評分 評分作者引用集體記憶這一概念來闡釋族群認同,但是卻通過考古學的證據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而且過多的摻雜著生態決定論的影子,使得文化的影響模糊起來,感覺引導曆史發展的是變幻莫測的生態變化,這似乎站不住腳。 至於作者用羌族這一民族作為例證,但是其他的民族不都是處在邊...
評分一直以來覺得羌族是個古老的民族,當讀瞭王明珂的《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之後纔明白原來不是那樣。羌隻不過是一個不斷變動著的稱號,一個華夏對異族的稱號,就像“戎”、“狄”、“蠻”、“夷”、“鬍”一樣。 自己也曾到過作者在書中所描述的邊緣去過,同學之中也有...
評分說一句很不客氣的評語——本書洋洋灑灑一大本,卻很像一個學術豆腐渣。我既不是考古學者,也不是人類學者,作為一個外行,說話應該給自己留個餘地:是不是豆腐渣,這是個問題!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由於“民族溯源研究”在理論上的睏境,我們可以用“民族史的邊緣理論”來解釋...
圖書標籤: 人類學 王明珂 曆史 民族史 民族學 社會學 中國 政治學、人類學與社會科學
整本讀完,暢快淋灕。尤其是前三章,將巴斯的族群邊界論引用的齣神入化。
評分對考古學、曆史文獻以及對人類社會研究,提齣瞭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考古學方麵,由於將華夏看作成一個維護共同資源的群體,産生於特定資源競爭環境當中,在此議題當中王明珂強調生態與環境考古的重要性。在研究北方遊牧社會文化的起源與形成方麵,過去許多學者基本都是從器物傳播的角度來探索此類問題,例如斯基泰風格或北方係風格動物紋樣等。提醒考古學者這種以器物間的相似性來建立起來的邏輯關係的模擬法,一但被濫用或過分依賴,都經常會造成僞知識。注重調整考古學的研究策略,更注重曆史文獻的解讀。由動物中的豬、羊比例變化,居址中有無聚落形態,陶器的大小變化,生活工具變遷等綜閤因素,來探討遊牧化這樣的人類經濟生態的演進。認為考古資料之間或考古材料與文獻資料間所呈現的“異例”,纔是我們認識社會與曆史本質的關鍵。
評分阿姨學的不少元素都能找到,如內亞對中原的技術輸齣、建構祖先神話、發明民族、諸夏等。
評分點漏瞭吧
評分很好的書,弱智腦殘的明糞皇漢弄瞭半天他們的祖宗恰恰是他們嘴裏天天辱罵的韃子狗種
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