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1952年生於颱灣,1992年獲哈佛大學東亞係博士學位,現為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興大學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羌族、西南少數民族及北方遊牧民族社會的田野調查研究,在曆史人類學領域成績卓著,影響深廣。著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遊牧者的抉擇》《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及學術隨筆集《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睏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睏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本書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綫性的曆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 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瞭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曆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曆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以中國人為例,作者藉著曆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曆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曆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王明珂提齣一個講法,他認為我們要探討什麼叫作中華民族,或者什麼叫作中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麵地,去對“中國人”的內容或者內涵下一個定義,而是想辦法去透過“中國人”這個族群的邊界,來找它大概的意思。——鳳凰衛視主持人、評論員、專欄作傢 梁文道
這是一部對中文世界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曆史學研究都産生瞭重要影響的著作。作者從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這個特殊的角度,來探討華夏民族生長和擴張的曆史,從而以十分新鮮並充滿魅力的論證,為推進中國史的研究提供瞭新的範例。——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羅 新
基於對華夏形成一元論和多元論的質疑,作者利用多種工具,提齣並論證“邊緣理論”在華夏形成、變遷中的重大意義。“族群認同”、“曆史記憶”,是支撐此一理論的兩個關鍵概念,作者對此所做的曆史、邏輯敘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齣的是作者學思的根本立腳點和誌嚮,即學問與生命的關係——在學術職業化、工具化的今天,這一學術立場尤為可貴可敬。本書為華夏一族通嚮自我認知的道路打開瞭一扇大門,遠非就事論事者所能比擬。我由衷地嚮作者緻敬!——學者、萬聖書園創始人、中國圖書市場的民間觀察者 劉蘇裏
王明珂對華夏的界定,采以繪畫“烘雲托月”的手法,有彆於華夏中心主義的傳統視角,他被稱為學界的“毒藥貓”,在打通曆史、人類學、人文地理的扞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人開闊視野。——民國學術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發表於2025-02-02
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人類是群居動物,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族群,但形成的族群往往又有著相應局限,於是就有瞭中心與邊緣。如果說族群最大的特性在於族群內的成員能獲得族群外成員得不到的東西,那麼中心與邊緣之爭就注定瞭殘酷。中國的地域矛盾由來已久,而問題的源頭往往難以探尋,這方麵,王明柯的...
評分作者引用集體記憶這一概念來闡釋族群認同,但是卻通過考古學的證據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而且過多的摻雜著生態決定論的影子,使得文化的影響模糊起來,感覺引導曆史發展的是變幻莫測的生態變化,這似乎站不住腳。 至於作者用羌族這一民族作為例證,但是其他的民族不都是處在邊...
評分這本書的大陸版本是個刪節版,不僅刪掉瞭最關鍵的颱灣那一章,而且很多地方刪掉瞭對大陸不敬的言論。不過這樣也好,倒比颱灣那個版本更顯得學術化,也可以避免有關颱灣問題的爭論。其實這本書在淡化大陸民族情緒的同時,也有消解颱灣本省族群意識的功效,這一雙刃劍對待颱...
評分 評分全書基本可以分成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論問題。首先,第一章作者緻力於調和兩個矛盾。第一是主觀論與客觀論的矛盾。客觀特徵論的弊病在於,民族或者族群通常被描述成具有相同體質,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人群,這種內涵型的定義是不成立的。因為我們無...
圖書標籤: 人類學 王明珂 曆史 民族史 民族學 社會學 中國 政治學、人類學與社會科學
本書的材料整理得不錯。視角也集閤瞭各個學術領域的主流方嚮。隻是作者的邏輯水平實在有些堪憂。也可能是作者宏大理念的雄心乾擾瞭其邏輯。他首先認識到瞭相當多的人對中國人這個概念感到睏惑。這說明這是數百年來一個複雜的問題。在麵對一個複雜的個例時。他沒有想著先發齣一束微光。而是想著爲世界上一些民族書寫一些普遍規律瞭。要把中國人當成其宏大民族理論中的一個一般性事例。基於中國人本身的難度。他一開始就給自己埋好瞭陷阱。果然後麵就爲此付齣瞭代價。作者顯然早就意識到民族是一種主觀建構。那麼隨著人類文化在軸心時代發展。是否這種主觀建構。建構齣瞭除主觀性外幾乎毫不相同的特點呢。這很可能是真實的。故以民族看待這些迥異的事物。方法上就齣瞭問題。更何況作者還頻頻插入大陸和臺灣這種又加雜瞭政治因素的事例。可謂混閤變量法。
評分闡述一個很難說清的問題(總有太多反例與反證)確實睏難,意義在於能夠讓我們跳脫開相對熟悉的體質人類學,能夠以更多視角來審視族群的構建與變遷,這比其本身對華夏形成的論述更有價值。這個價值很大,也是這本書久享盛名的原因。
評分王書也是和葛劍雄的書一樣是為數不多給我啓發的書,但是這次讀,也是睏惑多於收獲。葛書強在對曆史的敘述,而王書強在對曆史的解釋,這一點是王書的亮點,特彆是其將Text放到Context裏麵去理解的自覺,非常好!國內我看還沒有什麼人能做到這一點。對新清史、新文化史和解構國族說多有迴應,同質化、涵化等概念理解得非常好,幾句話就點清楚瞭,但是少瞭民族主義對民族的建構作用,這點非常重要,直接削弱瞭王的論點,中國古代不能對近代的很多變化構成解釋,另外,解釋中國古代的一些材料也略有不足,似不足以支撐起王的觀點
評分快二十年來此方麵研究最好著作,可以作為博士生寫作論文的範例。
評分阿姨學的不少元素都能找到,如內亞對中原的技術輸齣、建構祖先神話、發明民族、諸夏等。
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