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发表于2025-02-07
谈话的泥沼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表白丹青老师。 感谢理想国。知道陈丹青这个名字大概得有二十年?而真正爱上是在理想国的局部。道长真是大善人,交好的也都是妙人儿。 局部第一季使我这个画圆画不圆、画线画不直的美术白痴一下子看入迷。本来因为丝毫不会而对会画画的人只是盲目崇拜,却没有学习过一点知识,...
评分陈丹青最近一举出了三本新书:《草草集》、《无知的游历》、《谈话的泥沼》。一本杂文集,一本游记,一本访谈稿。三本书样子好看,名字也都好听。“草草”“无知”,仍是一贯的陈丹青书名作风——如“退步集”“荒废集”——自嘲又牛逼,谦虚又神气;“谈话的泥沼”则是另路高...
评分谈论陈丹青是危险的,因为他总拒绝别人对他的定义、分类与标签,说不准还会反击:“以前有个傻逼说我什么,他妈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种直接和尖锐让当事人难堪。但陈丹青的这种风格却是媒体和观众喜欢的,所以,他才会由学者、画家窜升为一系列更有话语权的身份——公共知...
评分以前一直觉得,或许职业是什么,就该干什么。陈丹青首先是个画家,就应该好好画画,不要掺和那些与画画无关的事情。 最近一段时间,他被推到风口浪尖。于是想起来不久前买的这本书,是该扔掉(谁叫他不务正业),还是应该送给他人(谁叫他不务正业)。花了2个晚上看完了,决定...
评分清楚地记得当时买这本书时首先是被作者吸引,陈丹青,在我的印象里,是和木心紧密相关的一个人,而关于木心的一切都带有一份好奇。 这是重读,第一遍读得很快,很多东西都没有沉淀下来,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是一个说话比较尖锐的人。这次重读,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是...
图书标签: 陈丹青 访谈 随笔 艺术 理想国 文化 人文 中国
◎ 编辑推荐
1.陈丹青首部访谈集,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
2.特别收录王安忆、陈丹青五万字深度对谈。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这书前面的访谈部分还行,有些篇幅的无趣是因为提问者SB或2B导致,占了全书三分之一的陈丹青、王安忆对谈,不由自主觉得其实是王的高端黑,啊哈哈。。。
评分追看先生文字多年,从未如此替他难过、惋惜过,言谈之间不再有退步集、退步集续编的诙谐、刺痛与巧妙,甚至连荒废集的圆滑都不复存在。选文不好,编辑也不好,近两年最喜欢反倒是他探访俄罗斯的长文。谈话不再,深陷泥沼。三星半。
评分2014.5.9首阅/2017.1.23重读。我竟然熬夜看完了,便脸红了,觉得我对中国文化美术史太无知。不妨老老实实看书,安安静静作画,别浪费时间刷朋友圈吧。但陈丹青老师写书这一部分我傻傻没看明白,需要重读几次,但愿到时候捧着这本书慢慢细品,明白更多更多…看书,有时会让你清醒许多…
评分王尔德曾说"一个人要么成为一件艺术品 要么拥有一件艺术品"而陈丹青能够将自己的每次"谈话"变成艺术品,这是他值得我们去思考急学习的地方。
评分四星,几乎都好在最后一篇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否则前面的访谈只值两颗星。同样恋旧,同样迂,王从未被大众传媒以及时代喧哗玩弄过,因而反倒英气逼人
谈话的泥沼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