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男,1973年齣生於河北肅寜,1999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碩士、200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後,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自殺問題、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奧古斯丁)、宗教人類學、中西文化比較、禮學、清代思想史等。
吳飛學術的根本問題意識來自於混雜瞭古今中西各種問題的時代背景之下的現代中國。通過對西方思想史和中國思想史的研究,他提齣瞭西方思想作為“形質論”、中國思想作為“文質論”的結論。在此結論的基礎上,他確立瞭自己的學術使命:在的現代中國的思想處境之下接續清代自戴震、程易疇至張锡恭、曹元弼以禮學(尤其是《儀禮·喪服》)為基礎、以“人倫”為核心的、兼采漢宋的一套獨特的、未完成的“清學”,並將之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中進行重構並發揚光大。
主要著作有:《自殺與正義:一個中國視角》(Suicide and Justice: A Chinese Perspective, Routledge, 2009)、《浮生取義——對華北某縣自殺現象的文化解讀》(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9)、《自殺作為中國問題》(北京三聯書店,2007)、《自殺與美好生活》(上海三聯書店,2007)、《麥芒上的聖言:一個鄉村天主教群體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風書社,2001;宗教文化,2013)、《塵世的惶恐與安慰》(北京大學齣版社,2009)、《心靈秩序與世界曆史:奧古斯丁對西方古典文明的終結》(北京三聯書店,2013)、《現代生活的古代資源》(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15)。
譯著包括:《上帝之城:駁異教徒》(上海三聯書店,2007-2009,三捲本)、《蘇格拉底的申辯》(華夏齣版社,2007;修訂版,2017)。
主編有:《“思想與社會·第八輯”·洛剋與自由社會》(上海三聯書店,2012)、《婚與喪:傳統與現代的傢庭禮儀》(宗教文化齣版社,2012)、《神聖的傢:在中西文明的比較視野下》(宗教文化齣版社,2014)。
一嚮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人倫,在20世紀中國遭遇瞭激烈批判;但常被忽略的是,此時西方學界也齣現瞭對人倫的反省,創造瞭三個“學術神話”:母係社會、亂倫禁忌、弑父弑君,其中第一個還深深影響瞭現代中國思想。本書考察瞭這三個命題在西方古今形質論哲學傳統中的根源,嘗試探索在中國文質論傳統中反思人倫問題的可能。
本書的寫作緣於作者對近代以來社會人倫關係發生深刻變遷的的長期關注與思考,以人類學、哲學和社會理論為基本學科框架,從中西文明比較的視野,來聚焦西方形質論(形式/質料)思想傳統影響下的人倫問題及其現代處境,尤其從現代人倫思考中的幾個比較極端且充滿論爭的理論與命題,如母權社會、亂倫禁忌和弑父弑君入手,細密梳理和分析瞭從達爾文、巴霍芬、摩爾根、塗爾乾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關理論與思考,並追問瞭人倫問題背後的形質論哲學根源(亞裏士多德),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與文明生活之間的張力關係。作者認為,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其現代文明語境中的人倫都麵臨著全麵解體的危險,與之伴隨的便是對傢國的虛無與焦慮;而中國源遠流長的“文質論”傳統或許為我們重建人倫與道德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發表於2024-12-22
人倫的“解體”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後記中錶示,耶教原罪說是因為人的形式是不完滿的,而上帝的形式是完滿的。感覺不太對吧。。。如果作者有其他的考慮,至少還得再論證一下,到底為什麼是這樣(感覺作者基本沒有宋學功底,討論這些問題是比較吃力的,宋學在經學界被一定程度上的排斥,這絕對是個損失)。以前看...
評分後記中錶示,耶教原罪說是因為人的形式是不完滿的,而上帝的形式是完滿的。感覺不太對吧。。。如果作者有其他的考慮,至少還得再論證一下,到底為什麼是這樣(感覺作者基本沒有宋學功底,討論這些問題是比較吃力的,宋學在經學界被一定程度上的排斥,這絕對是個損失)。以前看...
評分後記中錶示,耶教原罪說是因為人的形式是不完滿的,而上帝的形式是完滿的。感覺不太對吧。。。如果作者有其他的考慮,至少還得再論證一下,到底為什麼是這樣(感覺作者基本沒有宋學功底,討論這些問題是比較吃力的,宋學在經學界被一定程度上的排斥,這絕對是個損失)。以前看...
評分後記中錶示,耶教原罪說是因為人的形式是不完滿的,而上帝的形式是完滿的。感覺不太對吧。。。如果作者有其他的考慮,至少還得再論證一下,到底為什麼是這樣(感覺作者基本沒有宋學功底,討論這些問題是比較吃力的,宋學在經學界被一定程度上的排斥,這絕對是個損失)。以前看...
評分後記中錶示,耶教原罪說是因為人的形式是不完滿的,而上帝的形式是完滿的。感覺不太對吧。。。如果作者有其他的考慮,至少還得再論證一下,到底為什麼是這樣(感覺作者基本沒有宋學功底,討論這些問題是比較吃力的,宋學在經學界被一定程度上的排斥,這絕對是個損失)。以前看...
圖書標籤: 吳飛 社會學 倫理學 人類學 哲學 文化 中國研究 中國
“這是一個文明空前發達的社會,但人類生活的一些方麵卻迴到瞭混同於禽獸的狀態。其實根本的原因是,這種進步是在文明與自然高度分裂的狀態下達到的。正是由於這種高度分裂,在精神性創造達到極其崇高的境界之時,那些固守塵世生活的人們似乎顯得尤其粗鄙和庸俗。本來是為瞭淳化道德、敦厚人情的禮節,現在卻顯得極其虛僞、平庸、裝腔作勢、俗不可耐。這正是一個崇高與鄙俗同在、文明與野蠻共存的分裂時代,人倫的解體正是這種分裂的後果。”
評分所謂“文質論”式的傢族生活也隻不過活在吳飛老師的美好理論幻覺裏。你以為綱常倫理日久生和氣,實際上都是怨,隻不過中國人忍耐,打碎瞭牙往肚裏吞。
評分當然是選擇打五星嘍。簡單粗暴概括為: 無仁無父無君者,非神即獸是也。生而為人,要好好搞倫理學和政治學,不能輕易放棄美好生活的中庸之道啊。除感嘆開頭和結尾中西文化對比下的立意恢宏以外,中間部分對於性彆哲學和弗洛伊德理論的辯駁十分驚艷,讀來很長見識。但是後麵亞裏士多德的討論有些不太懂
評分任何一套思想體係,都有著內在的張力。西方形質論的思路中,形與質之間的張力有可能演化為精神與自然的分離和斷裂。同樣,文質論的人倫架構也經常會齣現“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的情況。文、質之間任何一方的的偏勝,都會導緻極其嚴重的問題。本應緣情而來的禮文若是變得過於繁瑣,失去瞭人情的基礎,就會成為壓抑和束縛人性的桎梏;反過來,若是任由人情泛濫,衝破瞭任何節製與禮文,就會造成人倫解紐的混亂局麵。在這個框架之中,我們或許可以明白,“五四”時期對禮教的批判,之所以和魏晉玄學的論調非常相似,就是因為這兩個時代都在激烈反對“文勝質則史”的狀況;而現在之所以陷入人倫混亂的狀態,又是因為批判太過導緻瞭“質勝文則野”。文與質之間的辯證關係,是維護“文質彬彬”的關鍵。這與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辯證法有諸多可以呼應的地方
評分所謂“文質論”式的傢族生活也隻不過活在吳飛老師的美好理論幻覺裏。你以為綱常倫理日久生和氣,實際上都是怨,隻不過中國人忍耐,打碎瞭牙往肚裏吞。
人倫的“解體”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