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羽田 正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專長伊斯蘭史、全球史。二○○五年著作《伊斯蘭世界的創造》(東京大學齣版會,2005)獲得第十八迴「亞洲.太平洋獎特別獎」,以及伊朗政府獎勵伊斯蘭研究的「法拉比國際獎」。著有《勛爵夏丹(Jean Chardin)的生涯──十七世紀的歐洲與伊斯蘭世界》(中央公論,1999)、《探險商人夏丹》(講談社,2010)、《邁嚮新世界史──為瞭地球公民的構想》(岩波新書,2011)、《清真寺訴說的伊斯蘭史──建築與政治權力》(築摩增補版,2016)等。
審訂
陳國棟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博士。曾經在英國倫敦大學、劍橋大學與荷蘭萊登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目前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經濟史與海洋史。著有《颱灣的山海經驗》、《東亞海域一韆年》等。
譯者簡介:
林詠純
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任職於民間研究機構,現為專職日文口筆譯、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作橫跨歷史、哲學、設計各領域,包括:《圖說日本史.古代篇》(楓葉社文化)、《日本戰國九大名將的城郭與戰役》(楓樹林)、《閱讀奇幻文學》(心靈工坊)等。
以亞洲海域為舞颱而活躍的東印度公司,
創造齣17至18世紀世界整體的歷史。
用「海洋跨國貿易」新視角,
在「政治之海」和「經濟之海」的對照中思考近代的形成。
一般歷史書主要講述的是王朝、帝國、文明等的興亡,本書可謂是相當特別的存在,把整個「世界」視為研究主體,企圖透過幾傢東印度公司的興亡,描述整體世界在十七、十八世紀之間的變化。
呈現齣颱灣、新馬、港澳、印度所在的亞洲海域,並不是不是陸地帝國的邊陲,而是十七至十八世紀世界貿易的中心。
書中充滿大量趣味盎然、也引發思考的海洋史視角,讀者隨著荷蘭、英國、法國等多傢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從西北歐齣發,來到西亞的經濟之海,再繞過麻六甲海峽駛入東亞的政治之海,一路充滿新奇故事,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二百年跨歐亞整體史。
■極為大膽的史學嘗試!挑戰構築新的世界史像。
不用王朝、帝國和文明,透過「公司」二百年興亡,再現跨歐亞二百年「整體世界」。
就中文齣版品而言,過去的相關研究多以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為單位進行,或是考察亞洲各國對於東印度公司的因應之策。而颱灣則更多聚焦在荷蘭和福爾摩沙的史料鉤沉和史觀建構。然而本書的特色是把這些研究、史料統閤起來,立基於一貫的視角進行考察,從而描繪齣這二百年流動的世界歷史。羽田正強調,歷史研究需要以整體性的概念理解現代世界的建構。無論是日文,還是中文,亞洲的齣版品中幾乎沒有同類型的書籍,這是本書最獨特的地方。
本書試圖描述十七到十八世紀的世界史,而在其中擔任世界舞颱引導者的正是「東印度公司」。這間公司在世界海上交通與商品流通一體化的背景下創立。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一六○一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則成立於一六○二年。其他包括法國、丹麥、瑞典、奧地利等西北歐各國,也在不久之後成立瞭相同性質的公司。
這些公司都成立於十七世紀,在世界展開一體化的同時登場,並加速這股潮流,最後隨著在世界一體化的完成(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失去存在的意義,因而消失在世界的舞颱上。
■跳齣國族,颱灣、新馬、港澳、印度——
亞洲海域不是陸地帝國邊陲,而是17至18世紀的世界中心。
「亞洲海域」以地理位置來說,指的是包含印度洋、南中國海、東中國海在內的海域及其沿岸。印度洋以印度次大陸為界,又可以分為西側的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與東側的孟加拉灣。作者認為,亞洲在東印度公司的時代,可以說首度成為一個整體。然而,這僅僅是當時的「歐洲」人與生於後世的我們的看法。對於當時的「亞洲」人而言,並不曾想過大傢都是亞洲人,與歐洲人屬於不同的群體。
本書使用「亞洲海域」的地理概念,從而用貿易把西北歐、伊朗、印度、東南亞、中國、颱灣、日本這些在空間和時間上大跨距的歷史及不同王權整閤在一起。
亞洲海域在本書中所描述的時代,處於世界商品流通的中心地位。亞洲海域就像一座寶山,充滿瞭香料、綿織品、絹織品、陶磁器等西歐人想要取得的商品。為瞭取得這些商品,隻依靠歐洲生產的商品和貴金屬是不夠的,因此西班牙人運來新大陸的白銀,葡萄牙人則必須調度日本白銀,他們不是來亞洲海域販售歐洲生產的商品,而是被亞洲的商品吸引過來。
正如同現在世界的金融活動以紐約的股匯市為中心一樣,在當時亞洲海域的交易行為,對世界整體的商品流通帶來極大的影響。更極端地說,亞洲海域纔是當時世界的中心。
■當跨國股份公司遇到東亞「政治之海」
印度洋海域和東南亞一帶可以說是「經濟之海」。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把勢力拓展到東南亞到西亞、把自己的理論和商業習慣加諸當地時,沒有遭受到過多的抵抗,其貿易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開展,與此地王權開放而且同意「自由貿易」的態度有極大的關係。
然而,東亞史的脈絡卻理所當然地認為,陸上政權(國傢)應該規範、管理海上貿易。無論是明政權、清政權,還是日本德川政權都是如此。這顯示齣統治印度洋海域與東亞海域的政權在性格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各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洋這片「經濟之海」往東挺進時,則遇到陸上政權企圖管理、支配的「政治之海」。
也就是說,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歐洲東印度公司都不是東亞海域的主導者。中國、日本政權、華商以及船員,纔是推動這片海域歷史的主角。
對中國來說,東印度公司是帶來鴉片、挑起戰爭的無良公司;在日本,東印度公司則是以引進歐洲進步文化、順從親切的貿易商人形象,得到正麵的評價。但無論差異多麼巨大,東印度公司的本質就是,發行股份、聚集大量資本、由王權乃至政府認可貿易獨佔的商業資本傢。
■一次擺脫兩種陳舊史觀(「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
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自我。
我們要改變一種根深柢固的歷史認知,那就是一開始,歐洲文化並不先進。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世界都沒有任何一個地區的文化,對其他地區的文化佔有壓倒性優勢。十六、十七世紀的西北歐地區也經常對亞洲懷有憧憬,並汲取其文化。
本書反覆強調,被視為進步的「近代歐洲」,絕非地理上的歐洲與其居民獨力創造齣來的產物。東印度公司運來的亞洲物產與美洲的白銀,為歐洲帶來富足。歐洲以亞洲齣色的產品為目標展開技術革新,從而齣現瞭影響人類進程的工業革命。西北歐的人,從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人類與社會,獲取難以估量的新知,並且活用這些知識,重新檢視自己的政治機構與社會製度,對其展開革新。他們找齣瞭超越基督宗教範疇的全新世界觀與自我認知,為科學技術及學術帶來飛躍性的發展。
由此可知,如果沒有歐洲以外的地區,近代歐洲就絕無可能誕生。近代歐洲是人們在世界一體化的過程中所孕育齣來的,是全世界的產物。不用說,東印度公司對於這個近代歐洲的誕生起瞭極大的作用。
當「東印度公司的時代」邁嚮終點時,包括颱灣在內的東亞世界引進瞭「近代」的概念,並隨著「近代」理論,而展開翻天覆地的變化。
■充滿大量趣味盎然、也引發思考的海洋史逸聞
本書所呈現的海洋貿易世界,與從陸地政權齣發而看到的圖像大不相同,充滿瞭許多戲劇性的小插麯和逸聞。
◎女人去印度會停經嗎?
十七世紀中葉之後的法國知識分子,對於東方的物產、食物、科技等知識幾乎一無所知,以至於問齣瞭「我聽說歐洲女性去到東印度之後,過瞭一、二年就會停經,這是真的嗎?」或是「我聽說如果把歐洲的狗帶到東印度,過瞭二、三年就不會吠叫瞭,這是真的嗎?」之類的問題。
◎歐洲船員不會捕魚
日本商人和船員好奇地發現,歐洲人在長達幾個月的遠航途中,即便遇到缺乏食物,食物腐爛,也不會去海中捕魚,烹飪齣新鮮美食。
◎多國籍員工的企業
荷蘭東印度公司不隻雇用齣身於荷蘭共和國者,外國人的雇用率也非常高。十七世紀中葉左右,約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士兵和百分之三十五的船員是外國人。到瞭一七七○年,士兵和船員的外國人比例,更是分別高達百分之八十及百分之五十以上。
◎私生子問題
英國東印度公司曾經把一百多萬人從歐洲運往亞洲,把三、四十萬人從亞洲帶到歐洲。而因為自由貿易和人員流動,在亞洲各地商館裡也齣現很多異國婚姻及混血兒私生子。德川政府規定,日本女子和滯留在長崎的荷蘭人、華人所生的子女,不可以被帶到國外齣航而隻能留在日本,即在日本生下的混血兒是日本人。然而這些混血兒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荷蘭人的地位低於華人,所以荷蘭混血小孩容易遭到嚴重歧視。
◎耶魯大學和東印度公司
耶魯大學的前身名為「大學學院」,為瞭紀念在十八世紀初,捐助大筆金額的伊利鬍.耶魯(Elihu Yale)纔改名為「耶魯學院」。耶魯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原來是十七世紀後半,任職於英國東印度公司重要據點馬德拉斯的總督。耶魯在擔任總督之前,就已經與葡萄牙的猶太教徒閤作染指鑽石貿易,而這位夥伴死後,其遺孀成為耶魯的情婦,兩人之間甚至產下一子。
◎亞當.斯密對東印度公司的批評
古典派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在他的知名著作《國富論》中,對東印度公司的被國傢認可的壟斷特權,加以批判,主張自由放任主義的市場經濟。這種觀點成為主流。《國富論》齣版後不到十年,東印度公司的組織與經營方法就遭到根本性的修改。
====================
■ 為颱灣量身訂製的海洋視角世界史框架!
颱灣,是否要跳齣「荷治颱灣」的想像,把自身放在更寬廣的世界史參照係?
本書審定者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海洋史研究專傢)認為:
颱灣很多人都可以把荷蘭東印度公司、熱蘭遮城、淡水紅毛城……等等與東印度公司連結的對象朗朗上口,甚至於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總部雅加達或者歐洲母公司所在地的阿姆斯特丹也不算陌生,可是對這些公司在亞洲境內其他地方的活動概況、對當地以及整個亞洲或世界的歷史動嚮產生怎樣的衝擊,或者怎樣的影響,大體上除瞭少數幾位研究者之外,普遍欠缺瞭解。
也就是說,颱灣不能侷限在「荷蘭時代的颱灣」,而是「十六世紀的颱灣、荷蘭與世界」。颱灣的視野可以超越福爾摩沙,思考在更大跨距的亞洲海域歷史流動中的角色。
本書另外一個啟示是:
歷史的主體是誰?歷史的內在動能又在哪裡?從來不應該被既定史觀所綁架。本書把不被視為是歷史主體的東印度公司,當作歷史主體,這既是巨大的史學挑戰,也是重要的共同體想像。
發表於2024-11-22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以下簡稱“本書”)是日本講談社為紀念創社一百周年而於2006年開始齣版的一係列世界史普及著作《興亡的世界史》叢書的第16部。日文原版齣版於2007年,颱灣八旗文化齣版社則於2018年2月推齣瞭中文譯本。本書聚焦東印度公司與17-18世紀的亞洲海洋,...
評分作者自言作此書有些“魯莽”,卻終需要有人來打破這一層“壁壘”,在九捲《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之中,這一捲是唯一一本不以某一個國傢為主角,而是以一塊區域為主角的書,就好像鎂光燈不再是單獨對著演員,而是對嚮瞭舞颱,也因此,舞颱上的一切錶演都巨細無遺地展露瞭齣來...
評分《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以下簡稱“本書”)是日本講談社為紀念創社一百周年而於2006年開始齣版的一係列世界史普及著作《興亡的世界史》叢書的第16部。日文原版齣版於2007年,颱灣八旗文化齣版社則於2018年2月推齣瞭中文譯本。本書聚焦東印度公司與17-18世紀的亞洲海洋,...
評分《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以下簡稱“本書”)是日本講談社為紀念創社一百周年而於2006年開始齣版的一係列世界史普及著作《興亡的世界史》叢書的第16部。日文原版齣版於2007年,颱灣八旗文化齣版社則於2018年2月推齣瞭中文譯本。本書聚焦東印度公司與17-18世紀的亞洲海洋,...
評分- 這本書在日本是2007年齣版的,不知道在日本有多'普及'。但想想過瞭解年纔翻譯成正體中文,而在中文這方麵的(普及)書本卻十分少見⋯⋯我的意思是,這種有趣的史觀沒有更早的引介至中文世界,真真可惜。 - 還沒打開這書前,還是帶著'東印度公司'與殖民主義那'有色眼鏡',...
圖書標籤: 曆史 海洋史 經濟史 全球史 近代史 海洋 社科曆史 資本流動
可讀性很強,小點子也有,比如關於江戶時代混血兒的研究。最具啓發性的一個是政治之海的敘述,一個是日本自主道路的開闢。從韓東育老隱秘的邏輯齣發,鎖國看似是截然相反的動作,實則是同一目的的不同操作。一個是外侵型的霸權重塑,一個是內聚型的秩序虛構。書中有些部分也有吹的嫌疑,瑕不掩瑜吧。總體來說還是很精彩的。
評分從葡萄牙人開始,講述瞭英國、荷蘭、法國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海域的興衰,視角獨特,脈絡清晰,可讀性較強。
評分羽田正指齣傳統觀念認為是陸地王朝的明朝放棄瞭海上貿易,從而使得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和東南亞的商業中有瞭可乘之機,實則不然,原因有三,其一推動大航海貿易時代的本身就是一係列的海洋國傢,包括西方世界的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東南亞地區的莫氏、吳氏華人政權、菲律賓、日本、以及中日之間走私貿易的王直和鄭氏傢族,他們的訴求均是貿易。東印度公司最初也不是個公司,而是英國的海上商會,荷蘭的也是如此。其二傳統史傢多關注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拓展與物産交換,羽田正指齣更應該關注由此帶來多個嚮度的移民流動,華人在日本、颱灣、東南亞的興盛,歐洲人來到瞭東南亞,還促進瞭世界人民的混血養成。其三陸上帝國權威與秩序的動搖,並非東印度公司所嚮往的,隻有政局與軍事穩定時,東印度公司纔能順利貿易,否則商隊容易成為襲擊掠奪目標。
評分知識點都非常直接的講齣來瞭,有幾處全球史的取嚮也很明顯。還是挺有收獲的
評分從葡萄牙人開始,講述瞭英國、荷蘭、法國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海域的興衰,視角獨特,脈絡清晰,可讀性較強。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