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德•波伏瓦
(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发表于2024-12-22
告别的仪式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除了因其哲学和文学成就蜚声世界外,广为人知的还有,萨特好色。一九七四年,萨特接受了自己的终身灵魂伴侣、世界名著《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访问,在回答波伏瓦"女人最吸引您的是什么"这...
评分1970-1980,萨特生命的最后十年,波伏娃大部分时间,都陪伴在他身边。萨特去世后,波伏娃根据自己的日记与搜集的其它资料,写成回忆录,这是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根据谈话录音整理。1974年春夏季,在罗马,萨特的眼睛近乎完全失明,失去写作能力。在波伏娃的建议下,萨特...
评分(文章刊于《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7日) 文/俞耕耘 告别也是为了下次重逢。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晚年“缓慢的告别”。一是有太多的“人生未竟”,一是未必每个人都有想要告别之人。从这个角度看,萨特是幸运的,他有忠实的记录者,追随者和相伴者,那就是波伏瓦。他属于那个时代,...
评分和伴侣告别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很少有人会去想或者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无论对谁来说,伴侣日渐衰弱的最后几年时光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方来说,这都会是一个充满着沉痛和哀伤的过程。 但是我想,如果这种告别有一个“仪式”的话,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与之交谈,用语言,用思...
评分乔治·R·R·马丁在《冰与火之歌》中赞颂“小恶魔”侏儒提里昂:“他是我们中的巨人,一个来到世界尽头的巨人。”一个人的身高和外貌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有趣的灵魂或许外表很丑陋。 身高只有152厘米、一只眼失明、从小就被人说丑的让-保罗·萨特无疑是历史上的巨人之一。萨...
图书标签: 萨特 西蒙娜·德·波伏瓦 哲学 回忆录 存在主义 波伏娃 法国文学 法国
“新知识分子”萨特的临别肖像
波伏瓦与萨特的终极对谈
伴侣生活 = 智识对话
“这是我的第一本——也许是唯一一本——您不会在交付印刷前读到的书。整本书都是为您写的,却和您无关。”
《告别的仪式》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记录下的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1970年,萨特65岁。两年前的“五月风暴”虽然已经结束,但余波未平,深受该事件影响的萨特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新知识分子”的概念。同时,他担任着数份报纸的编辑工作、参加集会、召开记者招待会支持受迫害人士、筹备电视纪录片,在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
但无法忽视的,是不断折磨他的各种病症:高血压、视力下降几、脑损伤、尿毒症……
“我的健康资本已经耗尽了。我活不过七十岁。”
“事实上我没有死,能吃能喝。然而作品已经写完,在这个意义上,我死了……”
日益炽长的焦虑情绪折磨着萨特。他想到了他的身体、他的年龄,想到了死。一个哲学家如何面对自己的痛苦、疾病和死亡?一个终身践行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作为最接近萨特,也是对他最重要的女性,波伏瓦依据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写的日记,以及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详细记录了萨特最后十年的生活,无数巨细靡遗的细节和如同亲临现场的对话,罕见地展现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萨特。
在波伏瓦的记录后还附有她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他的死却把我们分开了。我死了,我们也不能重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
读完发现我对萨特真的没有那么多好奇。
评分萨特牛逼是牛逼,但他没有波伏娃,只能说牛逼了一半【我想他是对的,世间有女子,萨特才愿意活下去。他宣称:“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讨女人喜欢。”像孩童般沾沾自喜。】
评分史铁生说爱情是世上唯一自由之地 彻底的坦诚带来彻底的自由 看到萨特和波伏娃毫无保留的聊人生 性爱 政治 文学…我想这就是史铁生描述的因对彼此彻底的坦诚而带来的精神上绝对自由 同时他俩的开放关系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典范 性 爱情 婚姻 并不需要三位一体 而所谓的Soulmate 其实只要有一方面非常契合就可以
评分信息量很大,特别是对他们的思想感兴趣的可以好好看看,不过从真实性角度来讲的话,我还是不大相信这种正式出版物形式的对谈能谈出什么太内心化的东西。要挖掘他们真正的精神律动,不如去看他们各自写的作品。有时候那种虚构的东西反而是更真实的,真实到可能毫无保留。反而那些什么非虚构啊,纪录片,谈话录啊,有意识的自我掩饰成分很高。有理由相信,萨特和波伏娃,特别是波伏娃都希望美化他们之间的开放式关系,并将之作为他们存在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来实践。但我觉得,两性关系,不,是所有的亲密关系,都不合适任何哲学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不适合任何的亲密关系。越是亲密的关系,就越是具体,越是复杂,越是琐碎,越是不成体系,这些都和哲学的特质背道而驰。
评分读完发现我对萨特真的没有那么多好奇。
告别的仪式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