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义树,1960(昭和35)年, 生于日本山口县。1987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系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认知语言学、语义学、日英对比语言学。
野矢茂树,1954(昭和29)年, 生于东京都。1985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博士课程。现任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哲学。
郑若曦,1986 年生于中国天津。200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获学士学位。2010 年起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师从西村义树,攻读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主要致力于认知语言学、日语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学教学和研究。
李菲,1984 年生于中国天津。2012 年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博士课程。现任教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外语培训中心,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汉语语法。
发表于2025-02-25
语言学课堂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语言学 哲学 认知语言学 日语 随笔 *北京·商务印书馆* 人文 日本
本书讲述了一位热爱语言学的哲学家,向一位认知语言学家学习语言学的六次奇妙旅程。语言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很多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都来源于语言哲学,而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也在反过来推动着语言哲学的发展。
意外地好
评分印象最深的术语是Construal(识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和语义无法分离,每一个句式在应用的时刻就带上了说话者说话者不同的“识解方式”。这样就出现了致使句段落中一个非常有趣的表述:“这个句子从语义上看不是致使句,……说话人其实只是想要通过使用致使句的句式来告诉我们他也用致使句的方式来识解这个事件而已。” 文学研究中的视角是针对篇章的,而认知语言学则把视角引入了每一个句子里。二者为一。语言学与文学在光谱上不断抢占领地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巴赫金的语言学分析,以及他对语言学和诗学作出的精彩区分。不知道为啥语言学的人都不读我们的巴赫金。 隐喻没说出什么来,但第五章确实更新了我对“转喻”的理解。感觉这个【Focus/Frame,激活知识库】的讲法,可以包打天下了。 X&L
评分确实很棒的一本书,很好地带人了解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那些事
评分前所未有地理解了てくる和自他动词,致使句的那部分直接重洗了我日语语法的三观…(之前背的都是假语法嘛w) @2019-08-22 22:51:04
评分跟着日语老师推荐读了此书。本人日语还在N4阶段。非日语专业。但书里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审视已经学过的语法。特别是受害被动这里的解释。而且认知语言学这个独特的视角,也对本人自己所做的课题方向有启发。大家对日语感兴趣的话,可以拿来一读。语言的魅力,可见一斑。
语言学课堂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