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鸣(Michael J. Puett),1986—1994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系任教,现为Walter C. Klein中国历史讲席教授,东亚系、人类学系双聘教授。
普鸣的著作关注宗教、人类学、历史、哲学的交互领域,注重将中国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比较视野中讨论。其主要著作包括:The Ambivalence of Creation: Debates Concerning Innovation and Artifice in Early China(2001);To Become a God: 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ation in Early China(2002); 与Adam Seligman, Robert Weller及 Bennett Simon合著Ritual and its Consequences: An Essay on the Limits of Sincerity(2008)。
普鸣教授对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重要贡献,其课程《传统中国之伦理与政治理论》极受哈佛大学本科生欢迎。2013年,被评为对本科教学有杰出贡献的五位教授之一;2017年,被评为哈佛大学15位年度教授之一。
发表于2024-11-24
作与不作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读美国学者普鸣的这本《作与不作:早期中国对创新与技艺问题的论辩》,我用了很长的时间。说起读这本书的最初动机,其实是想要观照一个十分具体的当代文学问题,汪曾祺在比较长时间的文学书写中对于技艺和劳动、手工业者、小生产者、社会分工的理解。这一写作个案覆盖了一位作...
评分读美国学者普鸣的这本《作与不作:早期中国对创新与技艺问题的论辩》,我用了很长的时间。说起读这本书的最初动机,其实是想要观照一个十分具体的当代文学问题,汪曾祺在比较长时间的文学书写中对于技艺和劳动、手工业者、小生产者、社会分工的理解。这一写作个案覆盖了一位作...
评分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普鸣(Michael Puett)所著《作与不作》(The Ambivalence of Creation)以早期中国思想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五个独立的章节,沿着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意图重新审视自晚商而至西汉之间中国古典文化的基本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普鸣尝试重组那些...
评分读美国学者普鸣的这本《作与不作:早期中国对创新与技艺问题的论辩》,我用了很长的时间。说起读这本书的最初动机,其实是想要观照一个十分具体的当代文学问题,汪曾祺在比较长时间的文学书写中对于技艺和劳动、手工业者、小生产者、社会分工的理解。这一写作个案覆盖了一位作...
评分读美国学者普鸣的这本《作与不作:早期中国对创新与技艺问题的论辩》,我用了很长的时间。说起读这本书的最初动机,其实是想要观照一个十分具体的当代文学问题,汪曾祺在比较长时间的文学书写中对于技艺和劳动、手工业者、小生产者、社会分工的理解。这一写作个案覆盖了一位作...
图书标签: 海外汉学 海外中国研究 思想史 早期中国 历史 普鸣 先秦史 汉学
作者,起也。“作”有兴起、创新之义,但孔子却讲“述而不作”。是“述”还是“作”,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围绕“创作”“人为”观念展开的一场历史悠久的论辩。“述作之辩”不仅是哲学层面上自然与文化关系的呈现,其核心在于大变革时代人们对新制度——中央集权帝国——合理性的阐释,体现出“创新”为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文化张力。
此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普鸣的代表作之一,由他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作者追溯并分析了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政论中有关“创作”的叙述,不仅延续了西方汉学对“关联性思维”的探讨,也为考察中国古典文明提供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视角。
超长版词条,有助于理解自然与文化等根本问题
评分三联书店最近出版了哈佛大学教授普鸣的著作《作与不作》,认为与孔子相关的“是‘述’还是‘作’,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围绕‘创作’‘人为’观念展开的一场历史悠久的论辩。”基本上了无新意,是西方汉学家与本土儒学学者藉由“哲学路径”阐释孔子与《春秋》及《诗》与《易》关系的陈词滥调。 孔子笃守礼制,言信行果,在知识下沉与分散的时代,守住自己的职业底限,“述而不作”。 只“述”不“作”,不仅是礼的规范与要求,更受时代的制约。 春秋还是“口述时代”,要到战国中晚期,才进入“成书时代”。 战国中晚期,列国城头纷纷变换大王旗。比如齐国已经从姜姓更替为田姓,秦国则从周的牧人变为可以任意欺凌列国的侵略者,并试图取周而代之。 一些怀有野心的国家为了寻求执政合法性,努力从文化上脱离诸周而力求与诸商或者诸夏建立联系。
评分司马迁的历史书写面对的也是历史发展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啊,时过境迁的喟叹也总是在他身上浮现出来,这是早期中国人们面对与自然的断裂不可避免的焦虑。
评分三联书店最近出版了哈佛大学教授普鸣的著作《作与不作》,认为与孔子相关的“是‘述’还是‘作’,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围绕‘创作’‘人为’观念展开的一场历史悠久的论辩。”基本上了无新意,是西方汉学家与本土儒学学者藉由“哲学路径”阐释孔子与《春秋》及《诗》与《易》关系的陈词滥调。 孔子笃守礼制,言信行果,在知识下沉与分散的时代,守住自己的职业底限,“述而不作”。 只“述”不“作”,不仅是礼的规范与要求,更受时代的制约。 春秋还是“口述时代”,要到战国中晚期,才进入“成书时代”。 战国中晚期,列国城头纷纷变换大王旗。比如齐国已经从姜姓更替为田姓,秦国则从周的牧人变为可以任意欺凌列国的侵略者,并试图取周而代之。 一些怀有野心的国家为了寻求执政合法性,努力从文化上脱离诸周而力求与诸商或者诸夏建立联系。
评分给师兄师姐的翻译点赞~ 记得海川说,翻译是学术中的苦活累活。直到我们亲自做才知不易。此前常吐槽哲学书的中译本确是心高气傲了。罪过罪过。
作与不作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