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婷(Penn Tsz Ting Ip),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助理教授,加拿大SSHRC“城市化,性别与南半球──改造知识网络(GenUrb)”研究项目成员,以及上海研究团队联合领导。研究方向包括移民研究、城市研究、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全球化理论、情感理论等,相关研究发表于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Global Media and China等学术期刊。
章羽,复旦大学社科学院博士,复旦大学社会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性别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妇女学学会理事,密歇根大学性别与妇女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关注议题包括三线建设中的妇女、城市化发展中的社区妇女,曾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一项。
刘希,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系中国文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性别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女性主义文艺理论等,相关研究发表于《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等学术期刊,并著有《“话语”内外:百年中国文学中的性别再现和主体塑造》。
发表于2025-01-24
海上凡花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2022年3月12日星期六 晴 我从来没有写过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或者影评,看过别人写的很专业,带有很多的理论分析,自问未能达到这样的水准,但是因为真的非常喜爱这部作品,想要同样以书中的日记的记载方式记录自身的想法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欢和尊重。 非常有幸在上学期间听到...
评分作者倡导的研究理念很好,提出的研究问题都很有价值,很吸引人,但分析的力度、深度都无法回应研究问题。具体来说,尽管作者很强调质性研究方法,但通篇研究方法的论述只在方法介绍部分出现了,个人感觉,好的质化文章的分析方法应该贯穿数据分析和讨论,即分析逻辑是隐在行文...
评分你为什么会在咖啡店点一杯美式? 对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章羽而言,她会在周末陪孩子时喝上一杯,目的是瘦身。但一位上海工人新村阿姨告诉她,有一次女儿考试,她也在咖啡店点了一杯美式,原因只是美式的价格是店里最便宜的。 “同样是买美式,就有这样不同的故事。...
评分作为上海1949至1978年间最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实践,以及继石库门里弄后最具历史意义的居住空间,命运多舛的工人新村近年来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2019年出版《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是第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工人新村的理论著作。而近期出版的《海上凡花:上海...
评分作为上海1949至1978年间最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实践,以及继石库门里弄后最具历史意义的居住空间,命运多舛的工人新村近年来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2019年出版《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是第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工人新村的理论著作。而近期出版的《海上凡花:上海...
图书标签: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是“城市化、性别与南半球——改造知识网络研究项目上海团队(GenUrb)”的项目研究成果,包括对上海工人新村的六位女性、三对基层母女的口述历史访谈,以及为期四周线上线下混合进行的日记工作坊,通过参与式田野观察,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下的城市发展与家庭社区视角的性别议题。
本书的重要贡献之一,即在透过共情与参与式的研究,纪录了上海工人新村中的社区女性日常生活,考察与分析在城市化变迁的过程中,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困境,以及她们面对与解决困难的方法,让我们了解到平凡的上海基层妇女、不平凡的遭遇与困境的克服。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郭良文
三位研究者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研究方式,口述史、观察法、深度访谈;并且把新村女性作为参与者邀请到研究中来,她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头脑去想,自己的笔去写,自己的相机去捕捉,用日记写作和照片日记,通过参与者沟通法,使得自己成为研究的主体。而我们的三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断地冲破壁垒,试探界限,反思自己,用理性去思考,用情感去联结,使用了“心连心”、“互助互动”的“情感调研”方式。
——上海大学教授 计迎春
回想当初为什么会参加这个项目?因为想了解曾经作为荣耀象征的工人新村,现在怎么样了?入住在工人新村的被居委会定义为“贫困”的妇女过得怎么样?贫穷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词语,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经济指标,是一种生活状态。那么对于那些妇女又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的研究团队均为女性,研究对象也为女性。当女性书写女性,到底是谁在书写?
这是一个有关集体主义精神的女性集体作品。
——作者 章羽
此书的题材与我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抱有巨大的期待,那些时常在身边擦身而过的阿姨妈妈们确实是组成上海市井生活最贴身的圈层和最实在的明证。研究围绕城市中的底层妇女,着意是非常好的,她们的经历确实是展示了一群比我们更好的“她们”。可是在分析阶段重复出现情感理论和社会主义背景却始终模糊和悬浮,触及不到本次研究中这一群特别的女性,也没有办法深入地把理论和现实结合。作为不同背景的工人新村女性,她们在社区内的经历类似吗?是什么加深了所谓的归属感?又是什么样共同的经历让她们汇聚在这同一个研究内?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研究更持续进行关注。
评分稍显单薄。
评分稍显单薄。
评分读她们的故事,也是间接在读我母亲、姑妈、姨妈、奶奶、外婆等一众亲人的故事。例如c阿姨与她女儿的故事,终于明白当初我填报志愿的选择,其实就是为了逃离家庭。有时候读到愤恨之处,心里在想,她们为什么不反抗?其实,在吃女人的土地上,她们能有反抗的途径与权利吗?书中有2个阿姨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多次创业成功,却被前夫毁尽家产;一个是家中经济支柱,却依旧被丈夫使唤。所以,经济独立必然女性独立吗?我看未必。也许,我们真的要迎来一场性别上的土改与革命,才能改天换地。正基于这一点,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女性主义读物。不过,本书有一定缺憾:一是日记文本的真实性存疑,总感觉有些话语存在表演倾向,例如H阿姨;二是记录大于分析,第五章就非常好,但是这种篇章太少了;三是几年的研究,但只重点阐述疫情期间,有点好奇其他时间段
评分项目好,选题好,口述史的部分很精彩,日记工作坊、照片日记和主题式参与者沟通法也很创新,但文献综述和理论对话真的太薄弱了,可惜。跨界终究是不好做的,虽然努力在往社会学靠了,但读下来还是一股新传的味道。
海上凡花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