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婷(Penn Tsz Ting Ip),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文化産業與管理係助理教授,加拿大SSHRC“城市化,性彆與南半球──改造知識網絡(GenUrb)”研究項目成員,以及上海研究團隊聯閤領導。研究方嚮包括移民研究、城市研究、性彆研究、後殖民主義理論、全球化理論、情感理論等,相關研究發錶於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Global Media and China等學術期刊。
章羽,復旦大學社科學院博士,復旦大學社會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後,上海理工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講師,性彆與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市婦女學學會理事,密歇根大學性彆與婦女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關注議題包括三綫建設中的婦女、城市化發展中的社區婦女,曾主持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課題一項。
劉希,香港大學比較文學係哲學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研究係中國文學助理教授。研究方嚮包括性彆研究、中國文學研究、女性主義文藝理論等,相關研究發錶於《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婦女研究論叢》等學術期刊,並著有《“話語”內外:百年中國文學中的性彆再現和主體塑造》。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是“城市化、性彆與南半球——改造知識網絡研究項目上海團隊(GenUrb)”的項目研究成果,包括對上海工人新村的六位女性、三對基層母女的口述曆史訪談,以及為期四周綫上綫下混閤進行的日記工作坊,通過參與式田野觀察,探討社會主義建設下的城市發展與傢庭社區視角的性彆議題。
本書的重要貢獻之一,即在透過共情與參與式的研究,紀錄瞭上海工人新村中的社區女性日常生活,考察與分析在城市化變遷的過程中,婦女們的日常生活、睏境,以及她們麵對與解決睏難的方法,讓我們瞭解到平凡的上海基層婦女、不平凡的遭遇與睏境的剋服。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郭良文
三位研究者創造性地使用瞭多種研究方式,口述史、觀察法、深度訪談;並且把新村女性作為參與者邀請到研究中來,她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頭腦去想,自己的筆去寫,自己的相機去捕捉,用日記寫作和照片日記,通過參與者溝通法,使得自己成為研究的主體。而我們的三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斷地衝破壁壘,試探界限,反思自己,用理性去思考,用情感去聯結,使用瞭“心連心”、“互助互動”的“情感調研”方式。
——上海大學教授 計迎春
迴想當初為什麼會參加這個項目?因為想瞭解曾經作為榮耀象徵的工人新村,現在怎麼樣瞭?入住在工人新村的被居委會定義為“貧睏”的婦女過得怎麼樣?貧窮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詞語,是一個概念,是一個經濟指標,是一種生活狀態。那麼對於那些婦女又意味著什麼?
這本書的研究團隊均為女性,研究對象也為女性。當女性書寫女性,到底是誰在書寫?
這是一個有關集體主義精神的女性集體作品。
——作者 章羽
作為上海1949至1978年間最大規模的住宅建設實踐,以及繼石庫門裏弄後最具曆史意義的居住空間,命運多舛的工人新村近年來得到不少學者的關注。2019年齣版《從模範社區到紀念地:一個工人新村的變遷史》是第一本全麵、係統研究工人新村的理論著作。而近期齣版的《海上凡花:上海...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2/06/29/%e7%94%b7%e6%80%a7%e7%89%b9%e6%9d%83%e5%a6%82%e4%bd%95%e4%bc%a4%e5%ae%b3%e5%a5%b3%e6%80%a7/]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葉子婷、章羽、劉希 / 上海文藝齣版社) 子扉我 2022年夏至 季風異次元空間三世 原載...
評分作者倡導的研究理念很好,提齣的研究問題都很有價值,很吸引人,但分析的力度、深度都無法迴應研究問題。具體來說,盡管作者很強調質性研究方法,但通篇研究方法的論述隻在方法介紹部分齣現瞭,個人感覺,好的質化文章的分析方法應該貫穿數據分析和討論,即分析邏輯是隱在行文...
評分作為上海1949至1978年間最大規模的住宅建設實踐,以及繼石庫門裏弄後最具曆史意義的居住空間,命運多舛的工人新村近年來得到不少學者的關注。2019年齣版《從模範社區到紀念地:一個工人新村的變遷史》是第一本全麵、係統研究工人新村的理論著作。而近期齣版的《海上凡花:上海...
評分作者倡導的研究理念很好,提齣的研究問題都很有價值,很吸引人,但分析的力度、深度都無法迴應研究問題。具體來說,盡管作者很強調質性研究方法,但通篇研究方法的論述隻在方法介紹部分齣現瞭,個人感覺,好的質化文章的分析方法應該貫穿數據分析和討論,即分析邏輯是隱在行文...
關於婦女的內容太少瞭,討論女性睏境的內容也更少,都在說自己的研究方法 沒耐煩看?
评分讀她們的故事,也是間接在讀我母親、姑媽、姨媽、奶奶、外婆等一眾親人的故事。例如c阿姨與她女兒的故事,終於明白當初我填報誌願的選擇,其實就是為瞭逃離傢庭。有時候讀到憤恨之處,心裏在想,她們為什麼不反抗?其實,在吃女人的土地上,她們能有反抗的途徑與權利嗎?書中有2個阿姨令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多次創業成功,卻被前夫毀盡傢産;一個是傢中經濟支柱,卻依舊被丈夫使喚。所以,經濟獨立必然女性獨立嗎?我看未必。也許,我們真的要迎來一場性彆上的土改與革命,纔能改天換地。正基於這一點,本書是一本非常好的女性主義讀物。不過,本書有一定缺憾:一是日記文本的真實性存疑,總感覺有些話語存在錶演傾嚮,例如H阿姨;二是記錄大於分析,第五章就非常好,但是這種篇章太少瞭;三是幾年的研究,但隻重點闡述疫情期間,有點好奇其他時間段
评分對象很吸引,內容一大半浪費…三星給題材
评分被這種寫作方式感動,尤其是解釋為什麼研究中堅持使用婦女稱謂那裏。今年三八節還是看到一些對這個詞的抵製,認為它字麵上對已婚和未婚女性做齣瞭區隔,可是難道英語裏的women沒有這層意味嗎?戈夫曼在社會性安排裏有論述一些,women也指代女兒、妻子,女性從來就是綁定在傢庭角色上的。“婦女就是阿姨們生活要麵對的日常,這對她們來說是尊稱。”用「女性」反而generalize瞭不同的現實問題。(特彆好讀,不小心多買瞭一本,準備再買幾本送朋友
评分此書的題材與我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抱有巨大的期待,那些時常在身邊擦身而過的阿姨媽媽們確實是組成上海市井生活最貼身的圈層和最實在的明證。研究圍繞城市中的底層婦女,著意是非常好的,她們的經曆確實是展示瞭一群比我們更好的“她們”。可是在分析階段重復齣現情感理論和社會主義背景卻始終模糊和懸浮,觸及不到本次研究中這一群特彆的女性,也沒有辦法深入地把理論和現實結閤。作為不同背景的工人新村女性,她們在社區內的經曆類似嗎?是什麼加深瞭所謂的歸屬感?又是什麼樣共同的經曆讓她們匯聚在這同一個研究內?還是希望看到更多類似的研究更持續進行關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