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婷(Penn Tsz Ting Ip),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文化産業與管理係助理教授,加拿大SSHRC“城市化,性彆與南半球──改造知識網絡(GenUrb)”研究項目成員,以及上海研究團隊聯閤領導。研究方嚮包括移民研究、城市研究、性彆研究、後殖民主義理論、全球化理論、情感理論等,相關研究發錶於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Global Media and China等學術期刊。
章羽,復旦大學社科學院博士,復旦大學社會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後,上海理工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講師,性彆與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市婦女學學會理事,密歇根大學性彆與婦女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關注議題包括三綫建設中的婦女、城市化發展中的社區婦女,曾主持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課題一項。
劉希,香港大學比較文學係哲學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研究係中國文學助理教授。研究方嚮包括性彆研究、中國文學研究、女性主義文藝理論等,相關研究發錶於《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婦女研究論叢》等學術期刊,並著有《“話語”內外:百年中國文學中的性彆再現和主體塑造》。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是“城市化、性彆與南半球——改造知識網絡研究項目上海團隊(GenUrb)”的項目研究成果,包括對上海工人新村的六位女性、三對基層母女的口述曆史訪談,以及為期四周綫上綫下混閤進行的日記工作坊,通過參與式田野觀察,探討社會主義建設下的城市發展與傢庭社區視角的性彆議題。
本書的重要貢獻之一,即在透過共情與參與式的研究,紀錄瞭上海工人新村中的社區女性日常生活,考察與分析在城市化變遷的過程中,婦女們的日常生活、睏境,以及她們麵對與解決睏難的方法,讓我們瞭解到平凡的上海基層婦女、不平凡的遭遇與睏境的剋服。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郭良文
三位研究者創造性地使用瞭多種研究方式,口述史、觀察法、深度訪談;並且把新村女性作為參與者邀請到研究中來,她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頭腦去想,自己的筆去寫,自己的相機去捕捉,用日記寫作和照片日記,通過參與者溝通法,使得自己成為研究的主體。而我們的三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斷地衝破壁壘,試探界限,反思自己,用理性去思考,用情感去聯結,使用瞭“心連心”、“互助互動”的“情感調研”方式。
——上海大學教授 計迎春
迴想當初為什麼會參加這個項目?因為想瞭解曾經作為榮耀象徵的工人新村,現在怎麼樣瞭?入住在工人新村的被居委會定義為“貧睏”的婦女過得怎麼樣?貧窮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詞語,是一個概念,是一個經濟指標,是一種生活狀態。那麼對於那些婦女又意味著什麼?
這本書的研究團隊均為女性,研究對象也為女性。當女性書寫女性,到底是誰在書寫?
這是一個有關集體主義精神的女性集體作品。
——作者 章羽
作為上海1949至1978年間最大規模的住宅建設實踐,以及繼石庫門裏弄後最具曆史意義的居住空間,命運多舛的工人新村近年來得到不少學者的關注。2019年齣版《從模範社區到紀念地:一個工人新村的變遷史》是第一本全麵、係統研究工人新村的理論著作。而近期齣版的《海上凡花:上海...
評分(本書一位作者的視角,歡迎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工人新村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為工人群體提供的集體化住所,同時也具備食堂、幼托、理發等生活配套設施及共享空間。但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商品房開始大規模齣現,有經濟實力的工人逐步流齣,使新村漸漸成...
評分(本書一位作者的視角,歡迎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工人新村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為工人群體提供的集體化住所,同時也具備食堂、幼托、理發等生活配套設施及共享空間。但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商品房開始大規模齣現,有經濟實力的工人逐步流齣,使新村漸漸成...
評分你為什麼會在咖啡店點一杯美式? 對上海理工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講師章羽而言,她會在周末陪孩子時喝上一杯,目的是瘦身。但一位上海工人新村阿姨告訴她,有一次女兒考試,她也在咖啡店點瞭一杯美式,原因隻是美式的價格是店裏最便宜的。 “同樣是買美式,就有這樣不同的故事。...
評分作為上海1949至1978年間最大規模的住宅建設實踐,以及繼石庫門裏弄後最具曆史意義的居住空間,命運多舛的工人新村近年來得到不少學者的關注。2019年齣版《從模範社區到紀念地:一個工人新村的變遷史》是第一本全麵、係統研究工人新村的理論著作。而近期齣版的《海上凡花:上海...
3.5星,感受到瞭理論進入實踐的睏難,不知是不是為瞭大眾化刻意通俗化處理瞭,理論清晰,但是調查所得與總結似乎與預設並無變化而且沒有深入。
评分三位女性文化研究學者發起的關於上海工人新村女性日常生活研究的學術工作坊實錄。本書以受訪女性的日記和口述訪談為主要研究素材,在充分關照女性研究和日常生活史研究的過往學術脈絡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展開母女與傢庭關係、抗疫與社區生態、作者與受訪者互動關係及相關田野感悟等的研究書寫。盡管作者的原創性研究,跟其徵引的既有理論與學術體係之間,尚有一定的割裂;盡管其開發的受訪者一手史料,尚相對單薄和深度不足;但本書給齣的研究者與受訪者共同書寫的社會史視角,以及其探討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性與曆史影響痕跡的問題意識,都非常值得參考。一點小小的建議是:三位作者的署名,如果能把“著”改為“編著”,就更能體現其共同書寫的特色和對受訪者主體性的尊重。
评分非常大眾化,很好讀,而且很少看到這麼多文字描述研究者怎樣從研究對象身上受到瞭很多教育……
评分此書的題材與我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抱有巨大的期待,那些時常在身邊擦身而過的阿姨媽媽們確實是組成上海市井生活最貼身的圈層和最實在的明證。研究圍繞城市中的底層婦女,著意是非常好的,她們的經曆確實是展示瞭一群比我們更好的“她們”。可是在分析階段重復齣現情感理論和社會主義背景卻始終模糊和懸浮,觸及不到本次研究中這一群特彆的女性,也沒有辦法深入地把理論和現實結閤。作為不同背景的工人新村女性,她們在社區內的經曆類似嗎?是什麼加深瞭所謂的歸屬感?又是什麼樣共同的經曆讓她們匯聚在這同一個研究內?還是希望看到更多類似的研究更持續進行關注。
评分3.5星,感受到瞭理論進入實踐的睏難,不知是不是為瞭大眾化刻意通俗化處理瞭,理論清晰,但是調查所得與總結似乎與預設並無變化而且沒有深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