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1915~2005)
著名美国剧作家。他被哈维尔评价为“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拉什迪说他是“一个具有真正道德高度的人,表现出今日堕落之世上的罕有品质”;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称:“他是一个里程碑,一个领路人,我对他深为折服。”
主要剧作有《我的儿子们》(All My Sons)、《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桥头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美国时钟》(The American Clock)等。
米勒两次来华,并在北京亲自执导他的头号大戏《推销员之死》,著有《遭遇中国》(Chinese Encounters)和这本《推销员在北京》。
发表于2025-01-22
阿瑟・米勒手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阿瑟•米勒的中国 顾文豪 刊于2010年9月18日《新京报》 “二十四小时的飞行导致小面积脑前叶坏死,我的一部分灵魂留在了天上的云彩里”,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在他1983年3月21日的北京日记中如此写道。就像他因长时间飞行所带来的浑浑噩噩,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文革”的...
评分“我在1978年访问中国期间,见到了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和剧院的导演及主要演员英若诚。他们二人都有与美国相关的个人经历,也都急于把二战后的世界戏剧介绍给中国人。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与世隔绝多年之后,中国观众是否能够理解西方戏剧?如果能够,理解的程度...
评分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 “理解”之难,经常被低估。过去人常说“理解万岁”,现在说得很少了,部分是因为“万岁”这种语汇过时,部分也是因为所谓的理解,很多时候只代表一种感情上的认同,是有意无意的慰辞。让·鲍德里亚的一则笔记里说:人们可以理解一位通奸的妇女,因...
评分阿瑟•米勒的中国 顾文豪 刊于2010年9月18日《新京报》 “二十四小时的飞行导致小面积脑前叶坏死,我的一部分灵魂留在了天上的云彩里”,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在他1983年3月21日的北京日记中如此写道。就像他因长时间飞行所带来的浑浑噩噩,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文革”的...
评分在翻开这本《阿瑟•米勒手记》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纯粹探讨戏剧和艺术的作品。1983年阿瑟•米勒应曹禺与英若诚之邀来到中国,亲自指导他的名作《推销员之死》,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而这本《手记》便是根据当时的排练手记整理而成。 或许阿瑟•米勒来到剧团便发现...
图书标签: 戏剧 阿瑟•米勒 美国 纪实 随笔 文学 美国文学 外国文学
阿瑟•米勒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8年,那时中国刚刚向世界重新开放,他和妻子英格•莫拉斯以旅游者的身份前来。他们一起记录着看到的人事,他写下了很多文字,莫拉斯则拍了很多照片。这些文字和照片很快成为了一本《遭遇中国》。1983年他们第二次来中国,还是两人同行(这次加上了女儿瑞贝卡,她后来成为电影导演),还是用笔、用相机一起记录着中国。但这次,他们不再是旅游者的身份,米勒受邀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推销员之死》。5月,《推销员之死》在北京公演,大为轰动,几乎成为“乒乓外交”,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这本书是以米勒1983年的排练日记为基础写成的。在“缘起”中米勒写道:“1983年春,我每天早上九点到中午、晚上七点到十点导演这出戏,下午则写日记。我把自己的搬弄事非、误解和错误的判断都原封不动地留在这里。在那两个月里,我兴奋地、努力地工作,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着中国。”“记录的谈话显示出,我们大家正尝试着感受一个从未到过的未知国度:对他们来说,是想象中的威利•洛曼的美国;对我而言,则是中国式的布鲁克林。”
如果说这本日记有一个主题,或者说米勒对中国的观察有一个结论,那也许可以表述为下面这段话(1991年再版本序言的最后一段):“古老的中国不会倒下,她会沿着曲折的历史道路继续前进——时而是世界的师表,时而是笨拙而固执的学生。《推销员之死》排演之时,正赶上中国大有希望的急剧发展的波峰。本书的记录只是惊鸿一瞥,反映了一些平常中国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中的演员。”
真是一颗七窍玲珑之心
评分和英若誠先生的「水流雲在」對照著看,樂趣無窮。
评分≪推销员之死≫截稿,米勒先生走出户外仰望星辰,"告诉我,威利,我该说些什么?他好像就在森林里,裤线笔直,带着毡帽,提着两只箱子,透过树叶看着我。这是书里最打动我的段落,是每个热爱舞台或与舞台有关的人,都应该读的书。
评分30年前中国几乎没有推销员,30年后谁能说自己不是威利。
评分原剧本都没看下去的我竟然看完了这本。
阿瑟・米勒手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