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鬱沁,1990年於斯坦福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並分彆於1996和2001年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本書被美國曆史研究學會授予2007年度費正清奬,被評為東亞現代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
在本書中,林鬱沁圍繞著1935年施劍翹在佛堂射殺軍閥孫傳芳這一扣人心弦的曆史事件,通過對媒體、政治和法律檔案的詳盡調查,展示瞭施劍翹設法為父復仇、吸引媒體注意並爭取公眾同情的策略。她認為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轟動並激發同情,是因為它與性彆規範之論爭、法製改革與法外正義孰輕孰重以及國民黨政府擴張威權統治等更、大的社會性問題聯係瞭起來。在這次審判事件中人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一個年輕婦女的命運,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戰民國之政治權威這一更大問題。
發表於2024-11-22
施劍翹復仇案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作者是否誇大瞭大眾媒體的作用?在林鬱沁看來,“公眾同情”是一種隨著大眾媒體興起後産生的“新”的情感體驗。可是,“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曆史。比如,在沒有大眾媒介的春鞦時期,就有眾怒一說。(《左傳•襄公十年》就有講到“眾怒難犯”)既然有眾怒,是否也可...
評分施劍翹刺殺孫傳芳復仇案的案發過程本身並不復雜:1935年11月13日,軍閥施從濱的女兒施劍翹以“為父報仇”為名在天津的佛堂“居士林”用勃朗寜手槍刺殺瞭正在誦經的前軍閥孫傳芳,隨後立即自首。 本案件的有趣之處在於:施劍翹及其團隊利用媒體持續報道、炒作案件,形成轟動效應...
評分施劍翹本人所宣稱的為父報仇的殺人動機,以及被刺殺的孫傳芳所具有的下野軍閥這一特殊身份,在廣泛新聞報道和娛樂化改編文學戲劇改編下,使得此案迅速成為當時媒體大眾關注的焦點。施劍翹復仇案被賦予瞭孝、俠義英雄主義、因果報應的涵義,該案背後所反映的感性同情與理性法治...
評分施劍翹刺殺孫傳芳復仇案的案發過程本身並不復雜:1935年11月13日,軍閥施從濱的女兒施劍翹以“為父報仇”為名在天津的佛堂“居士林”用勃朗寜手槍刺殺瞭正在誦經的前軍閥孫傳芳,隨後立即自首。 本案件的有趣之處在於:施劍翹及其團隊利用媒體持續報道、炒作案件,形成轟動效應...
評分1935年11月,施劍翹在天津佛堂刺殺孫傳芳之事堪稱民國奇案。事後,舉國媒體皆起而響應,不僅各類或真或假的新聞報道充斥版麵,而且圍繞此案件相繼齣現瞭許多杜撰小說、評書乃至戲劇。如作者所言:在一個大眾媒體盛行的時代,她的復仇得以從一開始就成為公眾消費的對象。 在當...
圖書標籤: 海外中國研究 曆史 民國 傳播學 近代史 林鬱沁 社會學 漢學
看到後麵,施劍翹明明就是仗著自己辛亥革命後輩的身份,有恃無恐,耍弄法律與公眾,背後的馮玉祥讓人無比惡心。惡人自有惡人磨,看她60年代以後的樣子,說不齣的暢快。
評分施劍翹案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場”,在這個“場”中,政府權威、民眾輿論、精英知識分子、傳統道德、國傢法治等勢力競相登場角逐。從輿情角度來看,本案即使放在今天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媒體公關與新聞傳播案例。施劍翹努力的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禮孝的女性形象,藉由媒體的推波助瀾引發瞭公眾“情”的共鳴,而這一“情”顯然來自於傳統道德觀念的建構。因此,無論是倡導頗具男權意味現代化理性化的精英分子還是緻力於司法獨立的知識分子對於“群情”都十分敵對,但這一案件仍舊成為瞭處於政治壓抑下的公眾發聲的渠道。這一群情被國民政府所利用,通過“國傢特赦”的方式完成瞭對輿論的掌控和對司法領域的滲透,強調瞭國傢的權威。群情背後暗含的傳統因素也迎閤瞭國民政府發起的“新生活運動”。書對“場”中各方論述詳盡,但深度不夠,研究任務隻部分完成。
評分這書給來藉古諷今還差不多,主要說的是輿論與司法的糾葛。但作者的傳播學知識不是很夠,而敘事更缺乏孔飛力、史景遷他們的美感。所以,隻是梳理下一下材料而已,對當時的輿論場、政治場的穿透力都遠遠不夠。隻要蔣方舟這種外行文藝青年喜歡瞎推薦。
評分一場事後張揚的謀殺。法與情
評分可以用來開拓新聞史研究的視野。
施劍翹復仇案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